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嶽飛被冤殺的真相是什麼?從中看透宋朝軍制!

嶽飛被冤殺的真相是什麼?從中看透宋朝軍制!

時間:2020-02-01 14:43:57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嶽飛被冤殺的真相是什麼?歡迎閱讀哦~

嶽飛是眾所周知的民族英雄,嶽母刺字,精忠報國的典故每個人都耳熟能詳。大傢也都知道嶽飛最後被秦檜這個小人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因此在嶽飛墓前,秦檜的雕像一直跪在那裡謝罪。其實如果認真分析嶽飛被殺的原因,恐怕是因為嶽傢軍的存在讓宋高宗趙構感受到瞭威脅,秦檜隻是個背鍋的。

為何嶽傢軍會讓趙構感到威脅,我們還要從宋太祖趙匡胤說起。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為皇帝的,他比誰都知道軍隊的重要和危險。因此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確保他自己和他的子孫後代絕對能夠指揮軍隊,而不是軍隊指揮他們。這件事甚至被說成一個具有戲劇性的故事——杯酒釋兵權。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而是表現為一系列的措施,從中可見宋朝的軍制。

宋代的軍隊,大體上可以分為四類: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就是中央軍,也是帝國的"精銳部隊";廂軍就是地方軍,即諸州之兵;鄉兵則是雜牌軍,甚至是鄉勇、團練之類;至於藩兵,大約連有組織的民兵都算不上,隻能算是散兵遊勇。顯然,諸軍之中,最重要的是禁軍。宋太祖奪回來的,就是這一部分的兵權。奪回來以後,全部集中在京師,統一指揮,統一操練,統一調動,並指派最優秀的教官(《水滸傳》中林沖,大約就是此類人物)。

其中最精銳的"帝國衛隊",皇帝還要親自檢閱。禁軍根據國傢需要輪流調往各邊陲重鎮,且三年調防一次。統軍的將領,一律由中央政府任命的文官擔任。這些文官,也是要輪值的。鎮州的廂軍,也要調防。總之,練兵的不帶兵,帶兵的不統兵。地方上沒有常駐的部隊,部隊上沒有常任的將領。這就叫"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部隊沒有常任的指揮官,指揮官沒有常屬的部隊)。這當然有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把國傢的軍隊變成自己私人的軍隊。

要知道安祿山之流之所以能夠造反,就因為軍隊是他們自己的,手下的將士隻認統帥,不認皇帝。一旦統帥有心謀反,頃刻之間就會大起禍端。即便一時不反,像中晚唐的節度使那樣擁兵自重、尾大不掉,也是朝廷的心腹之患。所以,有宋一朝,防兵如防賊,絕不允許出現兵權大於皇權的可能。但是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後情況出現瞭一些變化,宋高宗趙構不得不依靠一些將領抵擋金人,保衛江山。

所以出現瞭中興四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嶽飛,這些人其實是和宋朝一貫的軍制是相悖的,所以趙宋王朝一定會趁機除掉他們。宋朝軍隊多以主將姓氏稱某傢,如韓世忠部稱韓傢軍,張俊部稱張傢軍,李和順部稱李傢軍。而其中嶽傢軍是最為名副其實的,嶽傢軍軍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金人有“撼山易,撼嶽傢軍難”之語。而且嶽傢軍鼎盛時期人數達到十多萬,嶽傢軍名聲越響,趙構自然會越忌憚。

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國在無力攻滅南宋的情況下,準備重新與宋議和。宋廷乘機開始打壓手握重兵的將領,尤其是堅決主張抗金的嶽飛、韓世忠二人。張俊、韓世忠、嶽飛三大將被調離軍隊,到臨安樞密院供職,張俊與韓世忠為樞密使、嶽飛為樞密副使。張俊知道高宗、秦檜想收兵權,於是第一個主動交出兵權,高宗、秦檜乘勢罷三宣撫司,也收韓世忠、嶽飛兵權。張俊協助秦檜推行乞和政策,又追隨秦檜制造偽證,促成嶽飛冤獄。

所以當時不僅僅嶽飛被剝奪瞭兵權,張俊和韓世忠也是一樣。不過張俊是個見風使舵的小人,選擇瞭倒向趙構和秦檜。而韓世忠為人耿直,不肯依附權臣秦檜,曾為嶽飛遭陷害而鳴不平,史稱其“固將帥中社稷臣也” 。所以雖然韓世忠沒有被殺害,但是也被解除瞭兵權。韓世忠晚年杜門謝客,口不談兵,悠遊西湖以自樂。

綜上所述,嶽飛被冤殺其實並不是個案。南宋朝廷為瞭收回兵權,對張俊、韓世忠、嶽飛同時下手。張俊見風使舵,倒向趙構和秦檜,一起陷害嶽飛,韓世忠耿直不肯依附秦檜,選擇瞭歸隱山湖之間。所以嶽傢軍的出現,嚴重和宋朝軍制相悖,引起瞭宋高宗趙構的忌憚。再加上金人和秦檜的推波助瀾,嶽飛難逃一死的命運。說到底,秦檜其實隻是個執行者,幕後的真正主使是宋高宗趙構!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