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漢末抵禦外族的英雄?反正馬騰不是!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漢末曹魏如何抵禦外敵?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有人說馬騰在涼州抵禦瞭外族入侵,是大漢的忠臣,恐怕不知道在正史上,馬騰早年就是個背叛大漢朝廷的“反賊”!
中平五年(188年),涼州刺史耿鄙帶著政府軍去討伐韓遂等人的叛軍時,軍隊發生嘩變,身為軍司馬的馬騰不去護主,反而臨陣叛變,做瞭反賊。
而另外一位名士,北地傅燮,擔任漢陽郡太守,死守東漢政府在涼州最後一塊陣地。在孤立無援之際,仍然拒絕投降,選擇以身殉國。
馬騰和傅燮一比較,人品高低一目瞭然。
馬騰後來跟韓遂爭權互鬥,被打敗,然後從涼州遷入關中,涼州成瞭韓遂、宋建等人割據的地盤。
馬騰在關中時,也是幫助司隸校尉鐘繇對抗並州刺史高幹的叛亂,立瞭功,但是哪來抵禦外族的功勞?根本就沒有的事!
曹魏帝國面對的北方異族分別有四個:
烏桓
曹操在擊敗袁尚後,占據河北,然後與北方少數民族接觸又成瞭一項政務。
幽州漁陽人閻柔,和烏桓人關系很好,他在官渡之戰時,就和田豫、鮮於輔一同向曹操示好,等到曹操奪取河北後,閻柔、田豫、鮮於輔就成瞭曹操用來安撫烏桓人的關鍵人物。
此三人為曹操時期,保全幽州,安撫異族,平定叛亂起瞭重大作用。
第一,烏桓人與鮮卑人是世仇,烏桓人也需要依附漢人來對抗鮮卑,
第二,烏桓人也有親袁氏的部落,但大部分在柳城之戰時(建安十二年,207年)被曹操消滅。剩下的烏桓人陸續歸附曹操。
第三,後來烏桓人也有零星叛亂,但實力不濟,很快被消滅。

【漢末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
匈奴
南匈奴人在故單於於夫羅的帶領下,曾經在漢末亂世時,在中原作亂。在建安元年時,南匈奴人因為迎接漢獻帝東歸有功,成功洗白,獲得漢廷認可,獲封單於,返回原駐地(河東及太原一帶)。
南匈奴人之前也因為選擇幫助長安朝廷,跟曹操打過仗,結過仇,但是隨著曹操掌控朝廷,雙方逐漸達成和解,曹操還把匈奴人劫持走的蔡文姬贖回來。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在鄴稱魏王時,南匈奴人單於呼廚泉親自到鄴城道賀,反被曹操扣留在鄴城,讓左賢王去卑回去代領權力。

【漢末南匈奴單於呼廚泉】
可以說,南匈奴自此就沒有造反的能力,隻求恢復成與漢人合作的狀態。
另外,曹操委任的並州刺史梁習也是能力出眾。
梁習在並州坐鎮二十年,各種異族都被治理得服服帖帖,為並州帶來瞭可貴的和平環境。以至於,當時的老人都說,從來沒有見過梁習這樣能幹的刺史。
鮮卑
鮮卑這個民族一般生活在塞外,在漢靈帝時,其首領檀石槐一統鮮卑部落,年年騷擾東漢帝國的北方邊境,造成瞭官民死亡,財產大量損失。
漢靈帝怒不可遏,還征調大軍去討伐檀石槐,結果一敗塗地。
但是好景不長,檀石槐病死,他的兒子和連又沒有他能統一鮮卑部落的能力,鮮卑部落又發生分裂,內訌,從此,鮮卑騷擾邊境成瞭小部落所為,其破壞性也降低瞭不少。
在曹操統一河北後,鮮卑部落首領步度根與軻比能在閻柔的建議下,向曹操示好。但是這兩位一直在爭權奪利,殺來殺去,在魏明帝時期,步度根被軻比能殺害。
軻比能本出自鮮卑的一個小部落,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吞並,發展成鮮卑部落的大佬,即便如此,陳壽仍然評價他的實力並沒有達到前輩檀石槐當時的水平。
《鮮卑傳》:(軻)比能眾遂強盛,控弦十餘萬騎。每鈔略得財物,均平分付,一決目前,終無所私,故得眾死力,餘部大人皆敬憚之,然猶未能及檀石槐也。

【軻比能遊戲形象】
到瞭西晉開國後不久,鮮卑首領禿發樹機能在涼州等邊境作亂,也曾擊敗胡烈等晉朝將領,最終也風光不過幾天,還是被文鴦一舉擊潰。
羌人
羌人在東漢時期就鬧得很兇,持續幾十年的在涼州作亂,最終仍然被東漢政府所鎮壓,桓靈時期,涼州還產生瞭“涼州三明”三位名將(皇甫規、張奐、段颎),他們的功名其實就是建立在羌人的屍骨之上。
羌人的失敗,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羌人中根本沒有出現過一個能統一所有部落的首領。
按照《後漢書》記載,羌人部落大大小小有150多種,在涼州規模龐大的也有十多個,其中還有親漢人的部落,例如湟中義從,他們為漢廷效力,幫助漢朝軍隊去打其他造反的羌人。
羌亂在漢末三國時期,也不足以為患,涼州更大的隱患是地方豪強割據,羌人隻不過是他們的雇傭兵,盟友而已。
諸葛亮北伐時,都派人去聯絡一些羌人部落,結為同盟,一同對抗曹魏帝國。
對於曹魏帝國來說,羌人軍隊隻不過是疥癬之疾,蜀漢軍隊才是必須重視的敵對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