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親公主遠嫁匈奴為何無法生育 隻因為匈奴人的一個惡習
還不知道:和親公主不生育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近期熱播的《東宮》,西涼國為尋得禮朝的庇護,將自己的嫡公主遠嫁禮朝太子。“和親”,是統治者為減少邊境戰爭沖突而采取的一種暫時性維護和平的政策。

這個政策從漢朝開始,與匈奴單於的和親就是早期典范。中原下嫁公主,少數民族也進獻嫡公主,這樣的模式慢慢成為瞭一項國策。但從小嬌生慣養,深受儒傢思想影響的公主因為一道聖旨下嫁少數民族地區,難免有文化差異。
古時候中原對少數民族地區有嚴重歧視,稱他們為“胡人”,意思是不懂禮教、粗俗野蠻之人。

和親的公主最著名的當然是“昭君出塞”瞭,王昭君是主動請求和親,但歷史上大多數的公主還是被迫下嫁的。不同的是有的公主深知自身責任是為維護邊境安定,嫁過去後不僅傳授當地人先進技藝,提高生產,還潛移默化地教育王的其他孩子以後也要致力於保護邊境和平。而有的公主一時接受不瞭落差,一生鬱鬱而終。

在《東宮》中,太子被刺殺,不省人事,來和親的九公主(當時已是太子妃)在他床前說,“在我們西涼,死瞭丈夫的女人要嫁給丈夫的弟弟”。這個故事雖是杜撰,但也確實有據可依。匈奴人的習俗中就有這點,並且不僅如此,父親死瞭,父親的妻妾兒子是可以“繼承”的,有的公主還被嫁祖孫三代。深受儒傢道德倫理觀影響的中原公主,怎麼受得瞭這等屈辱!
和親,本就是帶有政治目的的。如果說上述隻是習俗不同造就的悲劇,那更重要的應該是和親的公主不讓生育這個問題,為何不讓生育?我們知道,漢朝在當時是名副其實的泱泱大國,派一個公主和親,甭提匈奴人有多高興瞭,並且匈奴人也以自己能娶到漢族美女為炫耀的資本。

原來是匈奴人忌憚自己有瞭漢族人的骨肉,從心理上就表示歸順瞭漢朝,所以倔強的匈奴人即便自己的漢族妻子有瞭孩子,也要想方設法打掉。
有目的性的政治聯姻幸福的幾率本就很小,不過從小就享受錦衣玉食的公主身在其位,就有其本身的使命在,生在皇傢,本就註定瞭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