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休妻有三不休的說法 通常是哪三種情況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人休妻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縱觀幾千年的文明史,對於傳統文化而言,人傢最重的還是傢庭倫理關系,當然最為看重的還是中國人瞭,這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但是,要說到傢庭倫理,最重要的幾種關系無非是父子、兄弟和夫妻。在這三種關系裡面,我們大概很難說哪一個更重要、哪一個不重要,但是如果從因果關系上來講,那麼最重要的肯定是夫妻關系瞭。

夫妻是傢庭的基礎,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因為有瞭夫妻之間的結合才可能有子女,最後才會有父母等等一系列的關系。那麼從我們現實的生活當中,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情況大多都是這樣的:父母遲早會離你而去,子女也會開始各自的傢庭生活,兄弟之間年輕的時候和你在一起,中年的時候互相扶持,老年的時候相濡以沫。
因此,婚姻關系實在是傢庭這個關系裡面所有的關系之中最核心的一環,這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正因為這個關系非常重要,所以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對他都非常的重視。對於現代文明,已經有很多年輕人喜歡西方人的婚禮儀式瞭,其實,無論是我們從電視中,還是在現實社會中,西方人的婚禮上我們都會聽到這樣一段表白:……從現在到永遠,無論快樂還是憂愁,健康還是幸福,順境還是逆境,我都將永遠珍惜你,直到死亡把我們分開……

大致就是此類的話瞭,這不光是一種表白,其實更是一種諾言。他是這樣說的。那麼我們中國人可能不習慣表達的這樣的話,可我們中國人用行為來表達,比如說喝交杯酒,還有其他人對新郎新娘的祝福,什麼百年好合呀等等,這些東西表達的其實也是同樣一個意思。可是,當有瞭這些表白,婚姻就是可靠的嗎?有多少人可以長相廝守呢?
當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是完美可靠的,要不怎麼會有古人休妻、今人離婚這種行為呢?我們無妨在此多囉嗦幾句,離婚和休妻其結果雖然相同,但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離婚是把男女雙方放在瞭一個平等的位置,任何一方隻要理由充足,都可以提出離婚。而休妻那隻是丈夫單方面的行為瞭,女人是沒有權利提出離婚的。

在古代,由於女人的社會地位低下,所以在傢庭裡面地位也是很低微的,在這種情況下,丈夫隻要不滿意,寫下一紙休書,這婚就算離子,這個曾經作為妻子的女人也從此就和這個傢庭沒有什麼關系瞭。盡管在古代離婚非常簡單,但也並不代表就可以隨隨便便,而那些被休的女人,大多可能是因為犯瞭錯誤,如不孝敬男方的父母、對老人不敬、對丈夫不敬等,當然也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其中也不乏喜新厭舊者。
但是,古人對於婚姻也是有信條的,還有個“三不休”的說法,如果屬於這三種情況,不管這個女人犯有多大的錯都是不能休的,如果被休瞭一定會受到大傢一致的譴責。是哪三種這種情況呢?

一、“有所取,無所歸,不休。”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妻子的娘傢或者遭受到什麼災難等原因瞭等等,現在她的娘傢已經不存在瞭,這個時候你把這個女人趕出你的傢門,實際上就等於讓她遊蕩街頭,她雙怎麼能夠活下去呢?所以,如果是這樣的情況是不能休妻的。
二、“與更三年喪,不休。”這又是怎麼個講法呢?也就是說這個女人已經為你的父母守孝三年,她已經完全成為你這個傢庭當中的一員瞭,這個時候你是絕對不可以把她趕出去的。如果你這樣做瞭,首先是對自己的父母不孝,也會被視為不義。
三、“”先貧賤後富貴,不休。”這個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如果原來是貧賤夫妻,那麼現在當你已經飛黃騰達之後,你是一定不可以把這個女人從你的傢庭裡面趕走的。所謂“糟糠之妻不可欺”,你這樣做豈不是忘恩負義嗎?這條規定大概就是在今天,也算是最得人心的瞭。

這個“三不休”大概也是約定俗成的,如果你是一個讀書人、做官的人,這應當是你人生所恪守的道德底線瞭。由此看來,這“三不休”它不僅僅是一個社會良俗,而且已成為大傢都要信守的道德信條。正因為如此,一旦違背瞭這樣一個信條,違背瞭這樣一個社會良俗的話,就一定會受到大傢的一致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