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韓非有什麼樣的成就?韓非的思想影響中國2000年!

韓非有什麼樣的成就?韓非的思想影響中國2000年!

時間:2020-02-04 11:50:40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韓非有什麼樣的成就?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韓、趙、魏、楚、燕、齊、秦,被稱為戰國七雄。

但戰國時期並不是隻有這七個國傢,隻不過它們的實力最強,成為瞭林立的諸侯國中的代表。

說到這,不少人就會說瞭,韓國就是一個打醬油的,除瞭被打,幾乎沒有任何存在感,其實這隻是對韓國的一種“偏見”罷瞭,因為韓國能躋身戰國七雄,那還是有底蘊的。

比如說,韓國的弩和箭,戰國時期的縱橫傢蘇秦在遊說韓王時,曾說: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出自《戰國策·韓策》),這雖然涉嫌蘇秦故意給韓王戴高帽,不過也反映出瞭韓國雖小,但制作兵器的水準很高。

諸子百傢

再比如說,韓國的人才,韓國是人才輩出的地方嗎,其實也不見得,不過韓國的一個人,卻影響瞭中國兩千多年,因為他提出的治國思想,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運用的基礎,可能您也猜到瞭,此人不是別人,正是韓非。

韓非的才華,有目共睹,就連嬴政都是他的“鐵桿粉絲”,他讀瞭韓非的著作之後,發出瞭“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出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感嘆。

那麼是韓非的文采讓嬴政傾倒嗎,當然不是,是他的治國思想,他主張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的國傢,這和嬴政心中的抱負不謀而合,不過可惜的是,韓非為韓國公子,終不能棄韓投秦,最終落得客死秦國的結局。

不過盡管如此,依然不能否認韓非的才華,因為他是名副其實的法傢思想的集大成者。

法傢

春秋戰國的歷史上,法傢的代表人物有很多,為何韓非被稱為法傢的集大成者?當我們帶著這個疑問透過幾千年的時光看向韓非時,他卻用驕傲地回答道:因為我站在瞭前人的肩上。

本篇筆者就從韓非的生平說起,聊聊在法傢思想上走在韓非之前的“前人”,繼而說說韓非的“法”。

亂世中的韓非。

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常言道: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雖然這不符合唯物主義,但也說明瞭命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有多麼不順,隻要努力,總能見到屬於自己的陽光,韓非正是如此。

正如上述《史記》中的記載,是說韓非口吃,說話結結巴巴,與人溝通也是有障礙的,但是他很擅長寫,韓非文章出眾,為後世留下瞭大量名言名著,連李斯都“自以為不如非”。

韓非

如果韓非隻擅長寫書,那他充其量是一個優秀的作傢,但韓非身為韓國公子,他看著韓國日漸衰落而整日憂心忡忡,心中有強韓之策,於是“數以書諫韓王”,但結果“韓王不能用”,如果是佈衣士子,國君不采納自己的主張,換個國傢效命就是,從山東六國投秦而受到重用的士子,比比皆是,這也是一條出路。

但韓非不能,因為他的身份不是佈衣,他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存韓”,即使韓國面臨秦國的進攻,韓非成為瞭政治的犧牲品,被韓王派往秦國,想憑借秦王嬴政對韓非的“欣賞”,來換取韓國的茍活,這對韓非來說,是一條不歸路。

以口吃之人做遊說他國之君,想想也有些可笑,最終“韓非知說之難,為說難書甚具,終死於秦,不能自脫”,意思是說韓非最終還是死在秦國,不能逃脫遊說的禍難。

《韓非子》

有些人死瞭,他還活著,韓非就是這樣的人,因為他的著作是一隻不會燃盡的蠟燭,即使過瞭幾千年,依然在歷史中閃閃發光,他作為法傢無可爭議的集大成者,筆者下文就來具體分析分析韓非的“法”為何可以影響千餘年,不過我們還得要先說說韓非的“前人”。

走在韓非之前的“前人”。

先秦法傢思想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管仲和子產的治國思想,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瞭三個代表人物,分別是商鞅、申不害的和慎到,韓非的法治思想就是整合瞭這三位“前人”的思想中“法”、“術”、“勢”。

商鞅的“法”。

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商君書·賞刑》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他的主張就是“法治”,商鞅勸諫秦孝公時,就明確地提出瞭“霸道治國”,深得秦孝公認可,他認為要強秦,必須變法,這就需要確立法的重要地位,制定法令,以此來讓全民遵守。

正如上述引用,則是說明瞭商鞅主張——“刑無等級”,這就完全推翻瞭之前的“刑不上大夫”的治國思想,商鞅是這樣提的,也是這樣做的,後來秦太子嬴駟觸犯瞭新法,但太子又不能處罰,但是為瞭樹立法的權威性,就刑罰瞭嬴駟兩位位高權重的老師。

商鞅雕像(右)

正如《史記·商君列傳》記載: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對於商鞅的這種主張,韓非也是極為贊同,明確提出瞭“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思想,並且亦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出自《韓非子·有度》)”,由此可見,兩人都主張“一斷於法”,隻不過韓非相比較商鞅來說,又增加瞭“賞善”的內容。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是圍繞“耕戰”進行的,所以獎勵耕戰而重農抑商,《商君書·農戰》記載:勞民者,其國必無力,無力者,其國必削,意思是想要國傢不衰弱,就不能“勞民”,韓非主張的“盡其地力,以多其積(出自《韓非子·五蠹》)”,也就和商鞅重視農戰的思想不謀而合。

此外,商鞅還主張連坐和輕罪重罰,認為隻要刑罰夠重,“則民不敢試”,韓非對於商鞅的這個主張那是大為贊賞,認為“小過不生,大罪不至”。

《韓非子》

由此可見,韓非充分肯定瞭商鞅的法治思想,並且對商鞅變法後取得的成效,給予瞭高度肯定,認為“孝公得商君,地以廣,兵以強(出自《韓非子·奸劫弒臣》)”,不過韓非對於商鞅的思想並不是一股的全盤接受,還提出瞭商鞅變法思想中的不足,即:徒法而無術和法未盡善。

既然說到瞭法傢思想中的術,申不害則是繞不過去的存在。

申不害的“術”。

(申不害為韓相)內脩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彊,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申不害,原本隻是鄭國的賤吏,後來鄭國被韓國滅掉,申不害也就成為瞭韓國人,在韓昭侯時期,任申不害為相,開啟瞭申不害在韓國“內脩政教,外應諸侯”的變法圖強之路,而最終的結果是“國治兵彊,無侵韓者”。

申不害畫像

申不害的法傢思想主張治國行法,以術馭臣,所以申不害又被稱為法傢中的術治派,那麼什麼是術呢,申不害並未給出我們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是透過韓非的思想,卻能品略出一二。

1.陽術。

《韓非子·定法》有雲: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意思是所謂術,就是依據才能授予官職,按照名位責求實際功效,掌握生殺大權,考核群臣的能力,這是擺在明面上的,所以又被稱為陽術。

2.陰術。

《韓非子·難三》記載:術者,藏之於胸中,以偶眾端而潛禦群臣者也,意思是術是藏在君主胸中,用來對付各種各樣事情,並且在暗中駕馭群臣,這是君主深藏在心中的,而不能說出來的,所以又被稱為陰術。

由此可見,無論是陽術還是陰術,其實都是更註重馭人,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大臣成為瞭威脅君主的隱患,所以申不害認為君主不能過於相信手下的大臣,要善於用“術”來控制他們,隻有如此,才能抑制臣下獨斷專行,從而達到穩固君權的目的。

動漫中的韓非

而韓非對於申不害的術治也給予瞭肯定,並且認為“主無術於上之患”、“主無術以知奸”,而韓非法傢思想中的“術”理論也是直接來源於申不害,不過申不害單單隻強調術,而忽視瞭法,所以韓非評判商鞅和申不害的思想是“二子之於法術,皆未盡善也”,所以這就又要講講法傢思想中的“勢”。

慎到的“勢”。

河下龍門,其流,駛如竹箭,駟馬追之不及。——《慎子》

慎到,戰國時期趙國人,後來長期在齊國稷下學宮講學,對於齊國法傢思想的發展做出瞭貢獻,慎到主張君權至上,被稱為法傢學說中的勢治派,那麼什麼是“勢”呢,其實就是權勢。

當然這並不是主張臣子掌權,而是主張君主掌握絕對權勢,他認為隻有如此,才能做到令行禁止,繼而實現“法治”,正如上述引用則是慎到對於“勢”的理解而做出的比喻。

古書

慎到主張“勢治”,而反對儒傢的“德治”,認為律法就是要以國傢強制力作為後盾以此來保障順利的實施,此外,慎到認為,君主不可能獨自把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好,比如《慎子·知忠》記載: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

此外,慎到還主張君主要充分調動臣子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臣子的才智,認為隻有如此,才能做到“君逸樂而臣任勞,臣盡智力以善其事”,不過慎到相比較商鞅和申不害而言,其實他並不是勢治思想的踐行者,隻是一個理論者,不過盡管如此,也影響瞭韓非法傢思想的形成。

韓非的老師——荀子。

人之性,惡也,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

荀子,是儒傢思想的傑出代表人物,可以說他是第一個將儒法合流的思想傢,而主張法傢思想的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徒弟,所以說韓非法傢思想的形成也是深受荀子的影響。

正如上述對《荀子》的引用,則是說明荀子主張的“性惡論”,他認為人性本惡,否認民眾天生就有道德觀念,強調隻有通過後天的教化,才能改造人性,這是荀子“隆禮重法”的理論前提。

荀子認為,禮和法都是治理國傢的根本,是判斷是非曲直的標準,作為儒傢的荀子,他提倡嚴刑重罰,但又強調賞罰必須嚴明,與此同時,他又提倡要慎刑,堅決發對連坐。

歷史名人墻

正如《荀子·君子》記載:刑罰怒罪,爵賞踰德,以族論罪,以世舉賢,故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德雖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論罪也。

意思是如果刑罰超過瞭犯人的罪行,官爵的獎賞超過瞭德行,按照親屬關系來判罪,根據世系來舉用賢人,一人有罪就誅滅父、母、妻三族,即使德行像舜一樣,也不免受到同樣的刑罰,這樣又如何能較好的治理國傢呢?

而韓非也繼承瞭荀子“人性本惡”的觀點,並且把這一思想發揮到極致,此外荀子的重禮、重法、重霸等思想也被韓非所繼承並且發展完善,也正是基於這種認識,讓韓非的法傢思想更趨於完善。

結束語:

韓非為何被稱為法傢的集大成者?這是因為韓非站在前人的肩上,而形成和完善瞭一套屬於自己獨有的理論,他總結瞭商鞅的尚法、申不害的用術、慎到的重勢,並且繼承和發展瞭荀子的法治思想,提出瞭一套“以法為本,法、術、勢相統一”的獨樹一幟的全新法傢理論。

百傢爭鳴

韓非認為:人主控制臣民之道有三,一為處世,二為抱法,三為用術,法、術、勢三者相輔相成,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其中法是根本,勢是前提,術是手段,三者各司其職,相互依存,隻有如此,才能使君主控制臣民,從而保障君主的利益和行之有效的治理國傢。

說到這,就有些人認為,韓非的法傢思想隻是對於這三者簡單的糅合,其實不然。

韓非不僅指出瞭商鞅和申不害思想中“徒術而無法,徒法而無術”的不足,而且超越瞭慎到主張的君主與生俱來“血緣之勢”,強調法與勢相結合的“君主之勢”,並且緊密結合當時的社會發展,最終使得韓非的法傢思想,成為瞭中國封建統治階級運用的基礎。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