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有禦前帶刀侍衛 皇帝為什麼不怕他們刺殺自己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禦前帶刀侍衛,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古代帝王對自己的安全還是很重視的,其中也誕生瞭很多皇帝身邊的安保組織,今天我們來瞭解下清朝皇帝的禦前侍衛,他們為什麼可以帶刀上朝,難道皇帝不怕他們刺殺嗎?

康熙年間,有一個叫曹寅的人,他年輕的時候因為傢族關系,進入皇宮做瞭鑾儀衛。因為經常跟皇帝見面,所以產生瞭一定感情。後來,他被下放到地方做官,得到瞭皇帝的大力扶持,康熙先後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都住在曹寅的傢裡,讓曹傢聲望一下子提高瞭好多。

按照清朝的規矩,隻有四品以上的地方官員,才有資格給皇帝寫奏折,匯報自己的情況。而曹寅因為跟皇帝的特殊關系,在做五品官的時候,就經常給皇帝寫奏折,其數量甚至比一些封疆大吏還多。康熙不僅沒有厭煩,反而經常鼓勵曹寅,多寫一些自己的情況。後來,曹寅認為賣黃銅可以賺錢,他直接跟皇帝提出申請,希望從朝廷先借用瞭十萬兩銀子做生意。這份奏折被送上去後,皇帝非常痛快答應瞭下來。
過瞭一段時間,曹寅因為市場環境大變,虧損瞭很多錢,他隨便找瞭一個理由,跟皇帝推脫說自己不相幹瞭。這件事兒,康熙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連虧損的錢都沒有讓他彌補。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曹寅回京述職不小心患病,康熙派人快馬加鞭,星夜兼程給他送去瞭一副良藥,而且還親自用滿文寫瞭一份服藥說明。從種種跡象來看,經常出現在皇帝身邊的禦前侍衛,確實更容易得到皇帝的青睞。
那麼,清朝初期什麼人可以當禦前侍衛?第一種是在戰場上建立功勛的人,清太祖當年擴張的時候,手下有很多能征善戰的將領。這些人如果能在戰場上立功的話,有機會被努爾哈赤提拔到身邊培養。在這期間,侍衛一般都會盡可能的表現自己,進一步得到君主的重視。皇太極時期,雖然否定瞭努爾哈赤之前提拔功臣做侍衛的做法。但實際上在他身邊做侍衛的人,跟之前基本一樣,沒有出現太大變化。
第二種,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武官。清軍入關以後,逐漸控制瞭國內的局面,基本恢復瞭和平的狀態。因此,能在戰場上立功的人大幅度減少,於是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的人,很容易就成瞭皇帝選拔的首選。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就有一個武進士,被朝廷選中成瞭皇帝身邊的侍衛,雍正年間進一步完善瞭這種選拔侍衛的方式。雍正五年(1727年)以後,每年都有二十人左右,通過科舉成為皇帝身邊的侍衛。

第三種,愛新覺羅宗室。清朝執掌天下後,王公貴族們都過上瞭奢靡的生活,他們大量娶妻納妾,陸續生下瞭很多子嗣。其中,隻有一小部分人可以繼承傢族的地位和權力,更多的人成瞭閑散人員。康熙皇帝後來為瞭解決這些閑散人員的就業問題,特別下令允許他們進宮做侍衛,為他們提供表現的機會。此時,愛新覺羅宗室進入皇宮任職相對容易,完全沒有年限和數量上的限制。不過,康熙實施的這種措施,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愛新覺羅宗室的升遷問題。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禦前侍衛這個職位都應該是一頂一的武林高手,然而在清宮劇中禦前侍衛卻很少以武力示人,反倒是積極的參與國傢大事的討論,最終成為瞭軍機大臣、大學士。比如明珠、和坤、福康安、傅恒、索額圖等等。侍衛這個制度古來有之,最早出現於周禮。這個在每個朝代的稱呼也是不一樣的,有士庶子、郎中、執禦器械、怯薛歹、錦衣衛等。稱呼的不同也反映瞭各個朝代不同的政事特點,清朝的侍衛是侍從護衛的縮寫,侍從是第一位的,護衛在後面。據專傢考證,清朝的侍衛制度起源於朝鮮。女真人曾依附於朝鮮王朝,愛新覺羅氏先祖就長期在這裡面任職。在女真人逐漸強大起來之後,這些侍衛制度也被他們學去瞭。
清朝的侍衛制度在皇太極時代逐漸形成制度化。聯姻和入侍是部落間合縱連橫的兩大方式。入質的一方借此與統治者形成共同體,這樣可以保持身份的尊貴,所以在後金時代的侍衛與汗王的關系密切,他們通常稱汗王為父汗或者是漢父。自八旗入關後,清朝的統治者“定內外文武官制”時,效法周禮,又融合瞭蒙古的怯薛、明朝的藩王護衛制度,正式形成瞭三旗侍衛體制,就是從上三旗中挑選侍衛。隨著清朝統治的不斷穩定,侍衛這個職位逐漸成為對新舊世傢的一種恩賞與拉攏。侍衛處是清朝侍衛系統的最高機關。
領侍衛中大臣的地位最高,是正一品,上三旗中每旗各兩人。內大臣是從一品,也是上三旗各兩人。散秩大臣是從二品,領三品俸祿。因為屬於榮譽性職位,沒有具體的編制。作為天子的近禦人員,清朝的侍衛制度不光隻對皇帝的安全負責,主要的是他為鞏固清王朝統治發揮瞭很重要的作用。侍衛制度的出現讓滿洲八旗權貴子弟不必經過十年寒窗苦讀即可承襲政治特權。侍衛為皇帝所信任,皇帝為瞭控制官僚體系,侍常被派駐各地體察下情、監督大臣。領差大臣前往各地辦案時,通常有禦前侍衛隨往差委。侍衛名義上歸欽差大臣差遣,實際上卻是代表皇帝行使監督之權。除瞭控制官僚體系外,侍衛在軍事領域中發揮瞭更大的作用。侍衛地位很高,遇到緊急事務能直接奏報皇帝,清軍作戰常以侍衛為領隊,比如清初的索尼、清中期的傅恒、福康安等大將都是侍衛出身。清朝吸取明朝太監專政的惡果,清軍出征沒有太監監軍,由侍衛取而代之。
侍衛制度在清朝的人才儲備上發揮瞭重要作用。功勛子弟和武進士可以侍衛崗位上得到更好的學習和歷練的機會,同時方便皇帝觀察和選拔人才。這點類似於科舉制度中,考中進士後學習為官之道然後外放一方大員。
清朝,專門設置瞭禦前侍衛的侍衛制度,最初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設立的,當時還沒有入主中原,而隨著清王朝皇權的逐漸加強鞏固,侍衛制度不斷補充完善。到瞭康熙時期,特設禦前大臣和禦前侍衛、乾清門侍衛職務,這些侍衛的人員基本都是皇帝親自選的,不假他人之手,皇帝都有著極強的猜忌心和疑心,這是幾乎所有皇帝的通病。可為什麼有些禦前侍衛被允許帶刀呢,他們又被稱為帶刀侍衛,就這樣行走在宮中,跟隨在皇帝前後,難道皇帝不會害怕侍衛刺殺嗎?

其實還真不用怕,因為清朝的特殊制度決定瞭不會發生這樣的事,能夠被選作侍衛的人基本是滿洲、蒙古王公勛戚子弟、宗室子弟,還有一些是皇帝賞識的一些侍衛,而禦前侍衛中被允許帶刀的則是擁有特權的人,起碼是四品,而四品又是根據他們的出身影響,所以能夠做到四品的人大多都是皇帝的親信,知根知底。
清朝是滿人建立的王朝,就算明朝有些遺留百姓想要刺殺皇帝,但他們根本無法收買滿人侍衛,最起碼兩個族之間是沒有太多交際的,民間傳說雍正皇帝被呂四娘刺殺,她設計潛入乾清宮,刺殺雍正,削下頭顱,提首級而去,但這隻當是野史傳說而已。
選拔禦前侍衛的具體標準是非常嚴格的,皇帝親自從上三旗中挑選,這上三旗是八旗之中的上等貴族,而且他們還需要通過武藝測驗,或者是武舉出身的勝利者,隻能是武藝高超的人才能夠被選中當皇帝的貼身侍衛。保護皇帝需要高超的武藝,但畢竟是皇帝,還需要講究面子儀式,所以針對禦前侍衛的考核還有相貌文采等。
根據史料記載,皇太極的禦前侍衛組成親兵,還有其他一些侍衛,竟然可以與明軍大戰,攻克瞭錦州城外的九處臺堡,由此看出,禦前侍衛的戰鬥力有多麼強。皇帝還會選自己信任的侍衛,即便那人的能力不是最突出的,但深得皇帝信任就可以做禦前侍衛,比如康熙身邊的納蘭明珠,他是康熙的表叔,對康熙忠心耿耿,所以他從禦前侍衛做到瞭大學士。
禦前侍衛本來就是從貴族宗室中挑選出來的,皇室自然也不會委屈瞭他們,他們可以享受較高的福利待遇,擁有較高品級。能夠被皇帝選為侍衛,在他們看來是莫大的榮耀,可以光耀門楣,而且以後在朝中的升遷也會比較快,乾隆時期,著名的和珅就是從侍衛用瞭七年的時間做到戶部侍郎,所以這些禦前侍衛還是深得皇帝的信任和歡心的。
朝中做個九品小官,還不如做皇帝的禦前侍衛,他們有品級且大都在正三品到正六品之間,還可以接近皇帝,幸運的話,他們還可以被賜黃馬褂,在《教澤碑》記載著,清朝武進士何禮,經過選拔,成為皇帝的禦前侍衛,被賜花翎,穿黃馬褂,傢中更是有一副“禦前侍衛府”的牌匾流傳至今,這對滿朝文武官員都是一件無比榮耀的事。
禦前侍衛享受著如此高的待遇,又是皇帝的信任之人,他們怎麼會糊塗地去刺殺皇帝呢?要知道刺殺失敗後,那可是殺頭大罪,甚至是滿門抄斬,所以他們基本都不會刺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