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民族政策是怎麼樣的?如何維護融合各民族的差異?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唐朝的民族政策是怎麼樣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唐朝是歷史上極鼎盛的王朝,在當時,唐朝的國土面積在不斷的呈現向外擴大的趨勢,當時的經濟、政治情況一度非常繁榮、穩定,再加上當時少數民族需要定期來到中原朝見、進貢。
這些都可以反映的出一個適合於當時社會環境的民族管理思想是至關重要的,再加上當時社會上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我們也不難看出唐朝也在民族關系的管理上有頗有成效的方法。
不論是面對各民族之間所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沖突、矛盾,還是對待各個少數民族不同的政策、 態度,都形成瞭一套比較完備系統的管理體系。
這些對於促進各個民族之間的貿易生產交流,以及各民族之間互相融合、學習,唐朝時期的民族管理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體上來說,唐代的民族管理思想和制度都非常的完善、開化,這也是保障唐朝國傢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在因素。

1、 唐朝民族管理的基本思想內容
在唐朝時期,少數民族的數量也隨著其國力一起達到瞭一個小的頂峰,各民族之間的交往程度各不相同,親密程度也不盡相同。
再加上各個民族所具備的勢力也有強有弱,存在著很多錯綜復雜的民族矛盾。
唐朝為瞭保障國傢的穩定發展,政權的穩定,針對這樣形式復雜的民族矛盾,制定瞭一套民族管理方面的策略。
其中,非常著名的有和親制度,這對於唐朝政權的穩固起到瞭非常重要的作用。

雖然,這些策略在我們現在看來存在著很多不可避免的弊端,但是放在唐朝當時社會發展的情況下來說,這些策略是非常先進,並且影響非常深遠的。
在政治上對各個少數民族進行拉攏、安撫是唐朝對於少數民族策略中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
自從秦漢時期以來,中央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區域設置瞭郡、縣,但是從整體上來看並沒有實際上嚴格管理少數民族地區。
少數民族在中央政府松散的管理政策之下,還是形成瞭很多非常有實力的幫派、部落。
為瞭緩解少數民族的日漸強大給國傢所帶來的危機感。
在隋文帝時期,他就想到瞭招撫安攘這樣的政策,希望這些少數民族部落的首領可以自願前來歸順中原。
這一策略的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至此,嶺南這一帶都歸順瞭朝廷。
到瞭後來的唐太宗時期,他非常贊同隋文帝的這一政策,但是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效,再結合瞭實際情況之後,唐太宗又提出瞭這樣的策略。
“因其俗而撫馭之”
唐太宗曾經到雲南地區宣撫,希望處於雲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們都可以歸順朝廷,接受朝廷的管理,與唐朝朝廷可以友好和平的往來。
但是由於雲南所處的地區到中原的距離非常遙遠,當地居民的種種生活習慣都與中原地區的百姓有很大的出入,再加上在當時交通工具非常落後,基本上靠的都是馬匹的力量。
雲南地區的首領想要來中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提出這樣的政策,對於少數民族來說更加具有人性化,實施起來也更加具有可行性。
歷史上自古以來就有和少數民族和親的例子,和親這一影響意義深厚的特殊政策對於唐朝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唐朝,通過和親來增進和鞏固唐朝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感情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一個現象瞭。在唐朝,首次與少數民族和親的公主是與回紇可汗和親的寧國公主,她在遠嫁回紇和親的時候,年紀還非常小。
回紇和唐王朝的感情也非常的深厚、忠貞,曾多次幫助唐王朝平復戰爭之擾,這樣的姻親關系可以說是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宗在送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贊普時也說蕃贊普時也說:"金城公主,聯之少女,豈不鐘念。但為人父母,志息黎元,若允乃誠祈,更敦和好,則邊土寧晏,兵役服息,遂割深慈,為國大計。"
還有當時松贊幹佈與文成公主之間的和親,也是使唐朝與藏族之間的關系更加的親密、牢靠的一次聯姻。
2、 唐朝對於少數民族經濟上扶持
在唐朝時期,少數民族大多在遠離中原的地區,這些地區往往氣候條件惡劣,生活條件地下,綜合實力也比較低下。
在這樣的情況下,唐朝的統治者們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最終采取減少少數民族賦稅的方式,來緩解它們的經濟壓力,解決它們因為過於沉重的賦稅所帶來的社會矛盾。
唐朝的統治者為瞭進一步緩解各個少數民族自身的壓力,還推行瞭均田制,這一制度的實施進一步減輕瞭少數民族人民肩上的重負。
一般情況下,經濟上的改善是與貿易的發展息息相關的,一個地區的貿易越發達,其經濟程度也更發達。

因此,唐朝的統治者不僅在稅收調整方面充分考慮到少數民族發展的硬性需要,更是將推動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的貿易往來作為帶動少數民族經濟水平的又一重要策略。
“四面穿塹及籬垣 , 遣人守門 , 市易之日 , 卯後 , 各將貨物畜產俱赴市所。官司先與蕃人對等物價 ,然後交易 。 ”
在公元六百四十年,在當時,高昌與外界之間進行貿易往來的道路被封鎖。
唐太宗帶兵出征取得瞭這條道路的貿易自由,從此以後,高昌得以與外界自由的進行貿易的往來。
為瞭促進各個少數民族之間貿易的動力,唐代的統治者還設置瞭互市對於少數民族的貿易進行管理。
這些嚴格有序卻又極具促進作用的制度,大大增加瞭少數民族之間貿易的活性,這對於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提升起到瞭很好的促進作用。
3、 唐朝民族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在唐朝之前,雖然很多統治者對少數民族也采取瞭很多卓有成效的政策。
但是從深層次的角度來看,其目的更多的是僅僅為瞭保護中原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實際上並沒有做到真正的接受少數民族的存在,也沒有采取平等的禮節來對待這些少數民族,甚至在思想上對少數民族持有一種高高在上,非常瞧不起它們的態度。
而到瞭唐朝時期,由於唐太宗本人就和少數民族又著非常親近的血緣關系,在加上最初唐朝取得政權的時候,和少數民族無私的幫助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這也使得在後來唐朝對於少數民族的態度有不同於前朝的這些方面。
對於以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非常瞧不起少數民族的思想觀念,唐太宗則認為少數民族與華夏民族之間是沒有區別的,其情誼也是非常深厚真摯的。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依朕如父母”
在貞觀八年的時候,各個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都來到未央宮慶祝,在當時,南越地區的首領就現場做出一首詩來謳歌南嶽與中原地區深厚而有真摯的感情。

這些都能夠能反映出在唐朝時期,統治者們對於少數民族是真正的做到瞭心理上的接納與尊重。
同時,在體制這一方面,唐朝對於少數民族則表現出瞭前所未有的重視。
唐朝為瞭能夠處理起少數民族地區事務時更加具有效率,特意在原有的三省六部的基礎上設置瞭少數民族事物的相關處理機構,比如說禮部司。
在此基礎之上,唐朝同時還設置瞭具有特色的地方機構,在少數民族所聚集的地區設置瞭都護府,這一部門對於治理少數民族的作用也是非常之大的。
在一般的情況下,都護府的長官都是由當地少數民族部落的首領或者是有重要身份的人擔任,他們對於當地的風土人情,人們的生活習慣都更加熟悉和瞭解。
"天之生人,本無番、漢之別,然地遠荒漠,必以射獵為生,故常習戰鬥。若我恩信撫之,衣食周之,則皆漢人矣。"
因此,讓他們來擔任都護府管理者,對於少數民族的治理來說是最合適的。

結語
在唐朝時期,少數民族的數量非常多,各個民族之間的差異也很大,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風俗與文化。
針對這樣的特點,唐朝在對少數民族進行管理的同時,采取瞭不同的策略,可以說是非常的靈活多變,具有地方特色。
首先,在當時的唐朝,南方的少數民族與北方的少數民族差別就非常的大。北方少數民族所在的地區大部分都在沙漠、戈壁等比較幹旱的地方;而南方少數民族主要所在地區為山區丘陵這樣的地帶。
兩相比較而言,南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勢力也非常懸殊,南方少數民族的勢力往往都很薄弱,而北方少數民族則非常的彪悍、狂野。
針對這樣懸殊的南北差距,唐朝的統治者也采取瞭不同的戰略戰術。
對於南方這些綜合實力比較弱的少數民族,統治者主要采取的是招撫的手段,是它們歸順中原;而對於實力強勁的北方少數民族,所采取的往往的聯盟的戰略戰術。
根據不同的少數民族的情況,所采取不同的外交方法,這是當時唐朝對待少數民族策略的一大閃光點和成功之處。
同時,唐朝統治者采取多種手段來維護各個民族之間的感情,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系,都是非常靈活自由的,不拘泥於一種死板的方式,以此來解決各民族之間所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