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為何推崇佛教?信佛有什麼好處?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梁武帝為何推崇佛教?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唐朝的詩人杜牧曾經寫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以此來形容南朝佛教的興盛。要說中國古代佛教最興盛的時候,南朝梁武帝的時候說第二,應該沒人敢稱第一,當時的官吏郭祖深曾說:國都內的佛寺達到五百多所,極其的宏偉壯麗。僧尼數量多達十餘萬,佛教資產極為豐沃。光建康城就有寺廟500餘所,想想佛教該興盛到什麼程度。那梁武帝時期為何如此崇奉佛教?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說說蕭衍和佛教的關系。

崇佛之氣蔚然成風
梁武帝信佛那是信出瞭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新高度。梁武帝即位後覺著原有的寺院太寒酸,不能體現自己向佛之心,斥巨資重修瞭一些寺院。其中最壯觀的當屬同泰寺(今南京雞鳴寺)。據記載,同泰寺內是“寶塔飛天,神龕地湧”,被譽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硬件上來瞭,蕭衍又從軟件上著手想要將佛教打造成“無敵戰艦”。蕭衍在通讀佛教的經典後,感覺佛教教義還不夠完備,體現不出出傢人的誠心,又作瞭《斷酒肉文》:規定全國僧尼不得食酒肉,僧人隻能吃素。中國的和尚從此開始瞭不吃肉的修行生活。
做完這些,梁武帝深感要推廣佛教,還得做點更大的犧牲。佛經中有舍身飼虎的說法,梁武帝決定效仿前賢,犧牲自我。在《梁書武帝本紀》中就有梁武帝四次到同泰寺當和尚的記載。不當皇帝而一再去當和尚,這個選擇絕對是中國古代帝王中的頭一份。大臣們一看急瞭,這麼仁慈的皇帝不幹瞭,那多不好得去接回來,最後大臣們沒辦法隻能花費巨資將皇帝贖回來。蕭衍的崇佛行為為他在佛界贏得瞭“菩薩皇帝”的美譽。

信佛的原因
歷史上皇帝之位引得無數人為之垂涎,那蕭衍為何在皇位之上,讓天下為之稱臣,還如此信奉佛教呢?
1、信佛是為瞭個人精神追求
蕭衍的文學水平極高。史書稱他:“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堪稱是一位才子。在經學方面,他著作等身,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等著作。在史學方面,同樣造詣極深,他認為《漢書》等斷代史割裂瞭歷史,因而主持編撰瞭六百卷的《通史》。超凡的才華使得文人們贊美不已,為他贏得瞭“竟陵八友”之一的美譽。

超凡的文學造詣讓他在傳統文化上是如魚得水,毫無障礙。但這種獨孤求敗的心態,反而讓他缺少瞭動力,轉而去研究佛教經典。希望在這個陌生的領域中做出一番成績。像著名的籃球之神喬丹中間退役去打棒球就有這種心態。蕭衍向信佛的轉變過程中,也受到瞭“竟陵八友”這個文學小團體的影響。蕭衍等八個人一開始是跟著竟陵王蕭子良混。蕭子良這個人特別推崇佛教,《南齊書蕭子良傳》載:“子良敬信尤篤,數於邸園營齋戒,大集朝臣眾僧。”蕭子良這個帶頭大哥的導向作用深深影響瞭小弟蕭衍。佛教的興盛,引起瞭一些人的不滿,當時范縝提出著名“神滅論”。蕭子良和眾僧進行反駁,而蕭衍也參與其中。
2、信佛是為瞭心靈療傷
蕭衍作為一個壽命長達86歲的君主,一生子孫眾多,光兒子就有八個。但令人奇怪的是蕭衍一開始一直生不出兒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兒子在古代是很嚴重的事情。

501年,他起兵造反但是戰況一直沒有進展,就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蕭統出生瞭。蕭統出生不久,東昏侯就被手下殺瞭,蕭衍順利地建立新政權。可以說蕭統是代表著天意來的,自此蕭衍的兒子是一個接一個的來到瞭世上,他又先後生瞭七個兒子。在這八個兒子中蕭衍最喜歡的是長子,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昭明太子。喜歡蕭統不僅他是蕭衍的福星,更主要的是蕭統最像蕭衍。
蕭統可以說是繼承瞭蕭衍在文學上的天賦,年紀輕輕就編寫瞭暢銷書《昭明文選》。不僅如此蕭統還是一個大孝子。他的母親去世,蕭統因為太悲傷,差點跟著去瞭。而且蕭統也很仁慈,在蕭衍心目中蕭統是自己最好的繼承人。天妒英才,如此完美的一個人在30歲的時候卻意外去世。這個時候蕭衍已經70瞭,人生七十古來稀,白發人送黑發人,蕭衍心中的痛是難以表述。悲痛萬分的蕭衍在現實中沒辦法找到慰藉,隻能從佛教的經典中尋找答案,將精神寄托於宗教。

3、信佛即是為瞭統治
從420年劉裕建宋到589年隋滅陳,170年的時間南朝歷經宋齊梁陳四朝,平均40多年就一個朝代,朝代如此頻繁的更替在中國歷史上少有。這個時期當皇帝是個高危職業,說不定哪一天就被兄弟部下給殺瞭,因而很多皇帝繼位後大肆屠殺自己的親朋好友。
作為文人的蕭衍愛惜自己的名聲,不想大肆殺戮,那總得找點辦法吧。這時候的道教是不能用的。從漢末的黃巾起義開始,道教成瞭起義造反的旗幟,一而再再而三被一些有野心的人利用。再就是他的好幾個親屬的死都直接或者間接和道教有關系。道教徒唐寓之造反的時候殺死瞭他的叔叔蕭崇,信道教的蕭寶卷又殺瞭他的兄弟蕭懿等人。兄弟親屬的死,使得蕭衍對道教的印象差到極點。

佛教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歷經百年的本土化在南北朝時期迎來發展的爆發期。佛教講究慈悲為本,不殺生的教義極其符合蕭衍的要求。蕭衍覺著相對平和的佛教可以為自己治理國傢提供助力。
他先向全國推廣他的思想,覺著自己不吃肉,那神仙應該也不吃。要求:以後祭祀宗廟,不準再用豬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下邊大臣不願意瞭,《左傳》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這麼大的事,怎麼能隨便改呢?最後蕭衍采取折中方案允許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狀祭祀。
蕭衍盡管也有統治者的猜疑心,但他對自己兄弟子女的仁慈讓人真的是讓人覺著不可理解。蕭衍有一個弟弟叫蕭宏。蕭宏有一次窩藏瞭一個殺人犯,蕭衍知道瞭不但沒有責罰還給加官進爵。蕭宏一看犯錯誤還有封賞,這事好啊。後來竟然同蕭衍的女兒私通,亂倫就夠丟人的瞭。這兩個人還想要篡奪皇位,弄個皇帝當當。謀反在古代也是滅族的大罪,事情敗漏後蕭宏怕得要命,結果蕭衍竟然沒有治他的罪,而是繼續封賞。
是蕭衍傻嗎?絕對不是,一個在文化上有如此高的成就,一個開國之君主,哪一個不是有大才之人。他實際上要用這種仁慈為全天下的人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
過度崇信帶來的後果
古語雲:“慈不掌兵”,蕭衍的這種過分的仁慈讓屬下的大臣們更加肆無忌憚,最終給蕭衍帶來一個驚喜。548年,東魏大將侯景因為與東魏新皇帝高澄的矛盾,沒辦法主動向蕭衍投降。蕭衍一聽這是好事,不僅得瞭一員大將,還能得到一大塊土地。於是派侄子蕭淵明去接收,誰知道接收不順利蕭淵明反被東魏俘虜。為瞭救蕭淵明的性命,蕭衍決定和東魏議和。侯景一看,你們要議和,那這不是要把我賣瞭嘛,一怒之下,起兵造反,最終梁武帝被圍困在宮中。86歲的蕭衍落瞭個活活被餓死的悲慘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