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為什麼說劉辯是漢朝死地最悲壯的皇帝?
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劉辯。
世人一提到楚霸王項羽,一定會想起他和虞姬訣別的那一幕——楚軍在垓下被劉邦大軍圍困之時,項羽自知窮途末路,看到一直陪伴在自己左右的虞姬,不免慷慨悲歌一曲唱道: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翻譯: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氣世上無人能比。但時局對我不利啊,烏騅馬跑不起來瞭。烏騅馬不前進啊,我該怎麼辦?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該把你怎麼辦?
虞姬聽瞭以後傷心欲絕,以必死之心與項羽訣別唱道: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翻譯:劉邦的軍隊已經攻占瞭楚國的土地,四面八方傳來令人悲淒的楚歌歌聲。大王英雄氣概和堅強意志已經消磨殆盡,我還有什麼理由茍且偷生!
兩人一唱一和,史載“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歌罷,虞姬自刎身亡,好不悲壯!這一幕後來也被世人無次數地演繹成瞭一個經典——霸王別姬。

其實,漢朝歷史上有一個皇帝,在得知自己末日即將來臨之時,也曾和自己最寵愛的妃子訣別,其場面之悲壯,和“霸王別姬”如出一轍,還一度被魯迅評價為“漢宮之楚聲”。
下面我們一起來聽聽漢少帝劉辯和唐姬的故事。
東漢末年,董卓趁皇宮內亂之時掌握瞭朝政大權,為瞭提高自己的威望,將漢少帝劉辯廢黜為弘農王,另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
此舉實屬倒行逆施,同時也引來瞭天下諸侯們的紛紛起兵討伐。
董卓害怕他們以“迎廢帝弘農王復位”的名義討伐自己,決定置劉辯於死地,於是派郎中令李儒進獻毒酒給弘農王劉辯。

李儒起初假惺惺地對劉辯說:“服此藥,可以辟惡(祛除瘟病)。”
劉辯不肯服藥並說道:“我沒有病,這是想殺我罷瞭!”
李儒帶著董卓的命令而來,也就意味著劉辯今日必死無疑,於是準備強迫其服藥。
不得已,劉辯和自己最寵愛的妃子——唐姬訣別道:
天道易兮我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蕃。
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將去汝兮適幽玄!
翻譯:天道無常,如今即將改變,我的生活何其艱辛;我放棄瞭帝王的萬乘之尊,退守到地方,隻能做一介藩王;(我被)造反的臣子逼迫,性命不久;即將離開人世,要和你陰陽兩隔。
唐姬聽瞭,一邊跳舞,一邊唱歌附和道:
皇天崩兮後土頹,身為帝兮命夭摧。
死生異路兮從此乖,奈何煢獨兮心中哀。
翻譯:劉漢的天下分崩離析,被各路豪傑割據一空;我身為皇帝的寵妃,而性命危在旦夕;如此孤獨,我心中泛起無限的哀傷。
兩人同樣是一唱一和,史載:“歌竟,泣下嗚咽,坐者皆欷(抽泣)。”歌罷,劉辯將毒藥一飲而盡,時年僅十五歲。
唐姬雖然逃過一死,但為瞭證明自己對劉辯的忠貞不二,後來一生都守護在其墳墓旁邊。
同樣是訣別,其場面也是同樣的悲壯,以至於最後他們都曾讓旁人難以自制,紛紛掩面而泣——沒想到歷史竟然還可以如此驚人地相似!
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第六篇《漢宮之楚聲》中收錄瞭少帝劉辯與唐姬臨終訣別:“雖臨危抒憤,詞意淺露,而其體式,亦皆楚歌也。”
劉辯的臨終訣別雖然是發生在漢宮裡的故事,但兩人一唱一和的形式是“楚歌”無疑,所以魯迅評價其為“漢宮之楚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