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古書裡面的古印度到底有多“強大” 蘇臘安王招來1200萬大軍征討明朝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馬來西亞古書,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如今,我們閱讀歐美報刊或書籍,即便是所謂的“客觀公正”報道,我們也會感到一些格格不入,原因就在於這是西方人從他們的視角看待中國。
話題切換到東亞和東南亞,也存在相同的問題。一直以來,在以中國為首的“漢語文化圈”的語境中,中國都是老大,周圍都是小弟,再往下幾乎都是“渣渣”,比如馬來西亞。當年,無論是明初鄭和下西洋,馬來西亞當地諸多酋長朝拜明朝,還是後來縱橫四海的明朝海盜,都給我們留下這麼一個深刻印象:馬來西亞實力不值一提,隻要天朝使者一到,立馬俯首稱臣。
通常來說,大國看小國,是俯視;小國看大國,是仰視。那麼,從馬來西亞視角來看明朝,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馬來西亞一本古書給出的答案是鄙視!

馬來西亞這本古書名叫《馬來紀年》,全書一共34章,誇張地描寫馬來由王國的興盛史。除此之外,書中還講述瞭周邊萬國情形,其中涉及到中國的部分讓人驚訝的可以直呼“不可思議”。
《馬來紀年》記載,亞歷山大東征,一直打到瞭古印度,娶瞭當地一小國公主,生下瞭幾個子女,其中一個兒子最為出色,成瞭安姆丹納卡臘國的國王,簡稱為蘇臘安王。蘇臘安王英明神聖,將國傢治理的井井有條,人民安居樂業,國力蒸蒸日上。隨著國力強盛,蘇臘安王開始東征西討,無數國傢紛紛臣服於蘇臘安王。
但,中國卻沒有。
不服王道者,征之。中國古人有這樣的氣魄,蘇臘安王也氣吞萬裡如虎。

蘇臘安王大手一揮,應者雲集,隨便搖旗吶喊,就招來瞭1200萬大軍,準備征討中國。
彼時中國,處於明朝時期,皇帝聞之大為驚恐,召集群臣問計將安出。群臣七言八語,逃跑、投降、議和.......都有,其中一個大臣絕頂聰明,想出一個免戰辦法。他找瞭一艘破船、甲乙兩個老人、一些柿子和棗樹,讓兩個牙快掉光的老人劃船到南洋,然後這般這般行事。蘇臘安王獲悉有中國船隻,就召來打探航程距離情況。
甲說:自小便於父親出海,當年船上還有幾個夥伴,如今隻剩下兩個糟老頭子瞭。
乙說:我們出發時,船上種的棗樹,現在已經可以吃瞭,這麼多年,我們隻能靠這些棗子來生活。

好傢夥,原本蘇臘安王想打探“中國到馬來西亞”航程有多久,結果來瞭一個晴天霹靂,他們離中國遠的不可想象,需要一輩子才能到達中國,他都要被困死在海上,這還怎麼征討中國?於是,蘇臘安王隻能放棄雄心壯志,因此中國幸運的逃過一劫。
在《馬來紀年》書中,馬來西亞眼裡的明朝真面目就是一隻“紙老虎”,在1200萬大軍之下必將灰飛煙滅,猶如渣渣,隻是因為大海阻隔才能幸免。
由於蘇臘安王發軔於古印度,所以在《馬來紀年》看來,古印度是文明中心,遠比中國更加強大,足以吊打明朝。

毫無疑問,這肯定是虛構的傳說。1407年,朱棣在舊港設立大明舊港宣慰司,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機構,明朝的這一宣慰司轄區,包括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全部、印尼大部、泰國和菲律賓一部分。
一般來說,隻要有“紀年”這兩個字,往往代表是史書,如中國的《竹書記年》等。但,《馬來紀年》卻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古典文學作品,相傳是16世紀柔佛宰相敦·斯利·拉囊撰寫,但學者認為是由他整理和修訂,之前以口頭文學形式存在多年。
學者普遍評價是:與其說是一部歷史著作,不如說是一部長篇小說,所記事實雖非全部杜撰,但不能作為歷史依據。
筆者認為,從《馬來紀年》來看,一個國傢能有完整的史書記載是多麼難能可貴,沒有歷史記載的國傢,隻能拿小說當歷史,根本搞不清自己的過去。縱觀世界萬國,唯有中國歷史記載數千年不斷,讓人輕松翻閱古往今來,這樣的國傢不值得自豪嗎?

不過,《馬來紀年》也值得表揚,因為至少書中沒有說征服瞭中國,比某韓節操要高一些。或許,反而證明瞭中國明朝太強,因為《馬來紀年》想意淫一下自己強大,但也不敢意淫到征服中國的程度,隻能擦邊球的感慨沒機會征服,畢竟牛皮吹得太大就不真實瞭。而某韓不僅吹,而且還拍成電視劇洗腦全民,創造性的改寫歷史,比如射瞎李世民眼睛,讓李世民跪下來唱征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