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三國後期存在謀士和武將 羅貫中為何不寫三國演義的後半部分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羅貫中後三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三國演義已經是盡人皆知的一部文學作品瞭,時至今日,三國演義已經成為瞭四大名著之一。現如今看來,三國演義中,前期發生的事是精彩絕倫的,到瞭三國演義的後部分,精彩程度就大大減少瞭。尤其是在關羽死後,三國演義就更加不精彩瞭。
首先來說,關羽死後,大部分名將謀士幾乎都在同一時期去世,這樣一來,直接造成瞭三國名將和謀士的驟然減少。這裡的意思並不是說三國後期沒有瞭謀士和武將,而是說,三國後期沒有瞭人們熟悉的謀士和武將。比如說關羽去世的前後,大部分謀士和武將都去世瞭。

那麼問題來瞭,既然三國後期存在謀士和武將,那麼為什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後部分幾乎沒有描寫後三國時期呢?可以肯定的是,羅貫中沒有描寫後三國時期,並不是因為後三國時期沒有瞭陰損毒辣的謀士、英勇無畏的將軍、殘暴血腥的政治決鬥。

後三國事情到底發生瞭哪些大事呢?人們肯定認為後三國時期,沒有人能夠媲美司馬懿瞭,當初的司馬懿是處心積慮篡取曹魏江山,殺曹爽,清朝堂。到瞭後三國時期,司馬師開始大顯身手,此時的司馬師殺李豐、夏侯玄,獨攬大權,肅清朝野。

即使是朝中的大臣也沒有閑著,有賈允、鐘會為司馬傢親赴後繼,毒計百出,陰損至極,廢曹芳,殺曹髦。可以說,後三國時期,是司馬傢族走向皇權的根基,也是司馬傢族一步步殺死眾多曹魏大臣的藍本。司馬傢族在後三國時期,就是強取豪奪,一步殺一人,處處是陷阱,步步是血淵。

從政治鬥爭來說,後三國時期同樣是不得太平。三國前期君臣和諧的孫吳開啟瞭流血政爭的先河。同時曹操的兩個兒子為瞭魏王位同樣是大打出手,也就是說,三國前期,魏蜀吳三國中,有兩個都出現瞭奪嫡的情況,即使是蜀漢,也出現瞭這樣的情況。

單單從東吳來說,先有東吳儲君孫和與魯王孫霸的二宮之爭。後有孫峻專擅朝政,殺死諸葛恪,孫休設計殺孫綝,又有末代酒色皇帝孫皓殺濮陽興、張佈。總的來說,東吳的政治鬥爭並不差,甚至可以說後三國時期的東吳在政治鬥爭上是精彩絕倫。

後三國時期,在戰爭方面,同樣毫不遜色。魏蜀將領鄧艾和薑維的段谷之戰也絕對是精彩絕倫。鄧艾以三萬魏軍迎戰薑維數萬蜀軍。從這一戰來說,後三國時期的戰爭堪稱是典范。雙方你爭我奪,如若不是蜀軍大將胡濟援軍沒到,段谷之戰或許還勝負未分。

戰敗後,薑維閃電行軍千裡,躲避鄧艾追兵,馳援 "蜀道明珠"劍閣,拒鐘會十萬大軍。假如不是鄧艾偷襲綿竹,鐘會十萬大軍,必定是無功而返。現如今看來,即使是後三國時期,同樣是精彩絕倫的。隻不過人們在關羽死後,認為三國已經沒有瞭名將和頂級謀士。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羅貫中對後三國時期的描寫是非常少的,如此精彩絕倫的後三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卻描寫甚少。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後三國時期,羅貫中僅僅以薑維為主體進行描寫。相比較來說,後三國時期,人才同樣不在少數。
論人才,三國後期的人才真的是一點也不比前期少,隻不過從知名人才的角度來說,沒有三國前期多。前後期三國人才的情感和側重點完全不同。三國前期人才是註重於創業,三國後期則更多的是守業和爭業。也可能,羅貫中不願意後人看到後三國時期的爾虞我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