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袍妖僧”的稱號出自哪裡?姚廣孝為何有此稱呼?
很多人都不瞭解姚廣孝為何被稱“黑袍妖僧”?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姚廣孝被稱為“黑袍妖僧”,他對朱棣的成功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當初朱棣造反就是他的主意。朱棣成功以後,他被稱為“黑衣宰相”,不過“黑袍妖僧”是泛互聯網時代派生的一個歷史名詞,無可考證其出處。但不容置疑,它是在“黑衣宰相”的基礎上改編而來。
“黑袍妖僧”和“黑衣宰相”的關聯
據歷史記載,朱棣奪權成功以後,姚廣孝居功至偉。朱棣特許姚廣孝蓄發還俗,此外又賜給他大量的府邸和宮女。但都被姚廣孝拒絕,他隻有每次上朝的時候才會穿上朝服,等散朝回到傢裡以後,姚廣孝便會換上僧衣。

而這個僧衣就是“黑衣宰相”這個外號的出處。
命蓄發,不肯。賜第及兩宮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帶而朝,退仍緇衣——《明史·姚廣孝傳》
緇,《說文解字》解釋為:緇,帛黑色也。
《詩·鄭風·緇衣》中有詩句: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毛詩故訓傳》註解為:緇,黑也,卿士聽朝之正服也。
所以緇衣的解釋具體有三種:
黑色帛佈衣服;
黑色的朝服;
黑色的僧衣;

此外還被引申為僧人,出現這些詞餘,如:緇錫(僧人);緇子(和尚);緇林(僧界,僧眾);緇徒(僧侶)
如在《西湖二集·黨阇黎一念錯投胎》中就有類似的描寫說:
戴瞭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發披緇,便是釋牟尼佛。
綜上所述,正因為姚廣孝喜歡穿青黑色的僧衣,所以被稱之為“黑衣宰相”,而“黑袍妖僧”則似乎是現代社會派生的一個詞語,姚廣孝在封建時代地位很高,配享明朝太廟,自然不可能出現這種帶有歧視性的稱呼出現。
不管如何,姚廣孝如何能夠被稱之為“黑袍妖僧”呢?
不拘世俗的行為和思想
“妖”並不是說姚廣孝是個妖怪,更像是說姚廣孝不愛按常理出牌,譬如我們常說“事出反常必有妖”,又或者說一個人穿衣打扮,行為舉止“妖裡妖氣”,多用來指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不符合主流價值和規則。

姚廣孝是一個“全才式”的人物,精通三教理論(釋儒道),雖是個僧人,但是卻拜道士為老師,學習陰陽之術。
年十四,度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應真,得其陰陽術數之學——《明史·姚廣孝傳》
除瞭精通道傢知識理論,此外他還精通儒傢智慧,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下詔讓精通儒術的僧人到禮部應試,但並沒有取得很大成就,僅僅獲得一件僧衣。(PS:這可能和後來姚廣孝一直穿著僧衣有關)
洪武中,詔通儒書僧試禮部。不受官,賜僧服還——《明史·姚廣孝傳》
但精通三教學識並不能夠說明姚廣孝“妖”,其具體表現主要還是集中在言行舉止中。
例子

姚廣孝後來成為朱棣的幕僚,建文帝實施削藩以後,當時朱棣反叛的決心並不是十分堅定,搖擺不定,在姚廣孝的勸說下才堅定瞭反抗的決心。
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姚廣孝的舉動是很反常的,他精通儒術,自然知道作為臣子應當“忠君愛國”,維持“君臣倫理”,但是他偏偏要勸朱棣起來反對建文帝,還說自己“隻知道天意,不知道民心”。
此是一怪。
例子
朱棣決心造反以後,臨行前在北平誓師,但突然一陣狂風暴雨,將王府的瓦片吹落在地。這讓朱棣十分驚恐,認為是不祥之兆,姚廣孝又站出來勸說朱棣這是吉兆,瓦片掉落,寓意將改朝換代。

適大風雨至,簷瓦墮地,成祖色變。道衍曰:“祥也。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瓦墮,將易黃也。”
姚廣孝早年跟隨道傢學習陰陽之術,對於這些風水卦象必然是瞭解的,但是他並沒有約束於鬼神之說,反而巧妙地破解瞭朱棣心中的疑慮。
可見姚廣孝是一個“身在青山,心在紅塵”的人,雖然是個僧人,但並沒有像其它僧人一樣恪守清規戒律,誦經吃齋。雖精通儒術,但又不沿用儒傢思想,反而力勸朱棣起兵,及至朱棣獲得成功後,他又不羨繁華富貴,將朱棣賜給他的大量錢財都分給自己的老鄉宗族。
明明是個和尚,卻還有一個養子,凡此種種,都不得不說他是一個“妖人”、奇人、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