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極端孝道,為何宋朝要弘揚“累世同居”“割肉療親”等行為?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宋朝的孝道有多極端?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回顧歷史,若說唐朝是一個著盛裝戴金銀的豐腴女子,那麼宋朝必然就是一個著素衣戴荊釵的弱質女流。唐朝的文人感覺像是豪放不羈的俠客,然而宋朝的文人則是一派文質彬彬。
因而相對於開放的唐朝,宋朝則要嚴謹、恪守本分的多,再加上受儒傢思想熏陶,深受理學思想的教導,因此宋朝對於孝道乃是極為看重的。宋朝以孝道治天下,宋朝政府重視對於孝道行為的表彰,因此累世同居這種現象頻繁多見,甚至就連割肉療親、數十年如一日的守喪行為也並不罕見。
《爾雅》中就曾對什麼是孝下瞭定義:
“善事父母為孝”
雖然這種對於孝道的極端倡議的確存在積極的一面,比如它對於弘揚社會良好風氣和維護封建統治有很大的正面作用,但是任何行為都具有兩面性,這類行為也不例外,它也能破壞社會風氣,助長虛假之風。
在宋朝,政府開始表彰和獎勵各式各樣的孝行。早在西周時期就開始出現“孝”的觀念,從此可以看出孝道文化在中原大陸上紮根已深,幾千年來孝道一直都是中國倫理道德中的核心元素。
宋為弘揚孝文化,主張”累世同居“,對”父子異居“提出批評,對累世同居者進行獎勵和表彰行為,促進孝道思潮的興盛
在兩宋時期,因為其特殊文化社會背景,孝道文化在這一朝代更加盛行。在宋史中有所記載,當時的禮部的職責中重要的一項就是為朝廷表彰和獎勵身具孝德的人。中央也一直要求地方政府在地方選舉孝行突出的人,獎勵他們甚至授予官職,就此來在全天下推行孝道。
在宋王朝衡量孝行的標準中,有一項就是累世同居,宋朝認為一傢幾世同堂就是孝行的最好表現。其實這項標準並不是宋朝獨創,而是早在漢朝起,累世同居者就會受到朝廷多方面的表彰,以此來推動整個社會的孝行,弘揚孝道文化。而宋朝又是極度推崇孝道,因此也很重視傢庭關系,註重血脈親情的延續。

在宋太祖時期,在《宋會要輯稿》中曾經記錄瞭皇帝頒佈的詔令,贊揚累世同居這種和睦行為:“厚人倫者莫大於孝慈,正傢道者無先於敦睦。”同時在文獻中也記載瞭皇帝對於父子異居這種現象的批評,認為父子異居有傷風化,對於社會風氣的影響十分嚴重,甚至昭告天下命令各地官員對於這種行為作出懲處。這就是用法令的形式來制止父子異居這種行為。
相反,政府會對累世同居者進行獎勵和表彰行為,會賜下米、油、佈匹等物資,也會賜予一些不具有實權的封號,或者減免賦稅等來表揚數世同居。比如在宋仁宗在位期間,在開封府就有一傢五世同堂,傢中獲得瞭獎勵五十石糧米和五十匹絹佈,並且當地政府對於這一傢也就多加照顧和優待。

在南宋,同樣會對數世同居進行獎勵,但是這時的獎勵大多都是精神方面的獎勵,會表彰傢庭,以示其忠義,但是卻少有物質方面的獎賞。但是這種獎勵累世同居卻一直延續下去,成為國傢確定的法令和規定,因此對於孝道弘揚具有重大的作用,為社會倫理道德指明導向,成功地營造瞭宋朝孝道盛行的文化。
宋朝將”奉養親人“和為”親人送葬“視為孝道的重要參考,希望借助弘揚孝道來培育忠君思想,維護君主統治。統治者過度宣傳表彰典型榜樣,為後期出現弊端埋下瞭伏筆
奉養親人是孝道的一個重要表現,但是同時為親人送葬也是孝道另一個重要的指標。因此在宋朝,如果守喪者可以在守喪期間極力地表達出他的哀思和孝道,就很容易得到朝廷的表彰,尤其是在守喪期間出現異象,就更容易得到名譽和利益。
在咸平元年,張岫傢族歷經十七代,但是堅持守護祖墳,因此天降甘露,因此朝廷昭告天下對這個傢族進行瞭表彰和獎勵。
因為朝廷對於這種孝行的推行,甚至出現瞭幼童自殘守喪者。甚至在父母喪期,如果子女因為過度傷心而受傷或者死亡,傢族會得到尤其豐厚的表彰,但是這種大多是官宦人傢。
宋朝對於孝行的倡議有利於維護良好的社會風尚,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有助於忠義社會的形成。本身孝道文化在任何一個社會都得以很好的生存,在傳統社會也不例外。宋朝這種對於孝行的倡議,能夠很好地弘揚孝道,有利於維護社會積極的價值觀,實現社會的穩定發展。
在《宋會要輯稿》中曾經記載瞭百姓對於朝廷施行孝道行為的觀點:
“仰惟朝廷孝治均被天下,雖在遐陬,民知觀感。”

表明雖然百姓身處偏遠地區,但是因為朝廷各種孝道文化的熏陶,百姓也深受這種忠義思想的教育。同樣因為朝廷對於各種典型榜樣的宣傳,這些典型人物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時也在不斷向人們灌輸封建社會下的正確倫理觀,可以讓人們比照自己的行為,激勵人們奉行孝道,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行為。
再者宋朝的孝道思想的推崇,同樣有助於宋朝的封建統治。古代的封建傢長制和封建的忠君思想是聯合在一起的,因為傢族是國傢統治的單位,而傢族中的血脈聯系緊密就會產生一個團結的社會組織,這樣就有助於維護社會的良好秩序。
同時在歷朝歷代大儒的努力下,傢國思想逐漸融合,因此孝道和忠君思想也逐漸融合,因此推行孝道就是維護封建統治的最有力的武器。在《宋史》中就曾經記錄瞭靖康之變之後,各路愛國人士的英勇行為:
“故靖康之變,志士投袂,起而勤王,臨難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節相望,班班可書。”
由此可以看出宋朝孝道思想對於忠君思想的推動作用。

隨著宋朝孝道的推行,民間興起虛假逐利之風,”割肉療親“的偏激行為盛極一時。王室貴族也爭相模仿,雖然官員上書對此種行為進行批判,但統治者依舊獎勵割肉療親的行為,助長瞭孝道觀念的扭曲。
孝子表達自己對於親人情感的行為多種多樣,但是有些情感過於深重,加上宋朝孝道的大力推行,因此難免就會做出一些偏激的行為。
同樣雖然朝廷在推行孝道,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孝行都能夠得到嘉獎,因此相應的一些過激的或者吸引眼球的異常行為就更加容易得到官府的註意。
也更加容易成為官府宣傳孝道的榜樣,因此有些為名為利的人也會做出一些偏激行為,來獲得官府的表彰獎勵。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割肉療親這種極端行為在兩宋也是盛行一時。
在宋仁宗初期,曾有王室宗親因為其兄長生重病而割肉療親,因此感動瞭皇帝,認為他品德高尚、有孝行,想要提拔他升官,但是這時戶部尚書卻予以反對。在《續資治通鑒長編》中有記載,戶部尚書王曾辯駁:
“此閭巷細民之所為,若獎及宗室,則恐浸以成俗而不可禁。”
他的意思是這不過是貧民百姓所為,如果王室宗親也這樣做,那麼這樣的行為就會成為習俗而不能禁止。因為在宋仁宗在位之前,這類行為大多也是民間所為,最終皇帝采納瞭他的意見。

但是因為宋仁宗時期這一例,自此開始出現官宦人傢作出割肉療親的極端孝行。比如在紹熙元年武舉進士張伯威與其妹就曾作出割肉療親的極端行為,並且在之後得到瞭朝廷的表彰,因此割肉療親開始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孝行風尚,並一度流行開來。
而與此同時,宋朝政府對於割肉療親作出的規定也助長瞭這一風氣。宋朝政府對於割肉療親者割肉部位的不同作出不同的獎勵規定,分別頒佈瞭“割股”和“割肝”的賞格。
比如在崇寧年間,周姓人傢的妻子久病臥床,其次子割肝療親,而朝廷在聽聞這一事跡之後,決定對周傢予以獎勵,但是當時並沒有對於割肝療親行為的表彰賞格,因此朝廷下達規定,命令各路政府如果各地再次出現此類割肝療親行為,則按照割股療親的賞格來進行賞賜。

因此從中可以看出此時早有割股療親的賞格,但是還沒有割肝療親的賞格。在之後,官員上報王堅的割肝救父的孝行,朝廷下詔令賞賜米面、酒、絹若幹,同時規定這就是以後割肝療親的賞格。
因為朝廷對於此類行為的獎勵表彰,及至宋徽宗在位期間,割肉療親者已經是一個巨大的群體,並且有許多人弄虛作假。因此之後有官員上書,請求皇帝制止割肉療親行為,於是不再賜予賞賜來激勵割肉療親的孝行。但是在南宋時期,朝廷依舊獎勵割肉療親的行為。
但是宋朝這種對於孝行的大力推崇並不是沒有任何負面作用的,它助長瞭民間的虛假之風。在宋朝民間各種謊報孝行祥瑞的事件不計其數,更別說割肉療親的事件。因為割肉療親需要承受巨大的身體上的痛楚甚至嚴重的可能會丟到性命,但是人們對於名利的渴望是無窮的,因此這種弄虛作假的行為就沒有辦法斷絕。
宋朝極度推崇孝行,通過各種獎勵和表彰來推動孝道思想,雖然有負面的作用,但是在封建社會下,這種推崇造成的積極影響也是清晰可見的,並且是利大於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