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格律?詩和詞的格律有何不同?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詩和詞的格律有何不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詩詞同源,但詩詞並不是一個東西。
所以,寫詩詞要不要遵守格律,得兩說。
詩
其實詩是一個很大的范疇。凡是遵守詩歌三原則的文字作品,我們都可以稱之為“詩”。
詩的三個核心原則是通順清朗、有節奏感、押韻。即便是號稱完全背離傳統規則的當代白話作品,同樣在明裡暗裡遵守著這三條規則。否則的話就是散文、散文詩、短文、金句、段子,唯獨不是“詩”。
那麼在如此寬泛的原則下,我們就會發現所謂唐詩宋詞元曲、近代詩、當代詩、順口溜、打油詩,其實都是“詩”。但是詩在發展的過程中,隨著這些新的格式不斷出現——詩是歌詞,所以這種發展其實是伴隨著音樂的不斷豐富而變化——文人們開始對詩、詞、曲進行劃分。
當我們把“詩”、“詞”連接起來成為一個詞語“詩詞”的時候,其實我們是特指在文言文體系下的詩歌文藝作品,也就是說實際上是排除瞭白話文現代詩的。

詩大概是在漢朝,隨著文化的普及,開始出現大量不再依附於音樂的文字作品,我們稱之為“徒歌”。東漢、魏晉時期的詩也開始隨著漢字本身音韻、節奏感調整自己作為文本文學的結構,逐漸發展出格式更為整飭(單句長短一致),節奏更加強、靈活(五言、七言)、聲律清亮流利(四聲八病)的詩歌作品。
這種格式整飭的詩發展到唐朝,宮廷詩人們為瞭科考,對這些規則進行瞭官宣,這些規則就是平仄格律。這種平仄格律隻是在求學科舉方面作為規則存在,就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命題作文,寫得好就能拿高分,但是並不要求你在生活中使用。
所以,即便在平仄格律形成以後,還是有大量不遵守平仄格律的詩歌誕生,並且和格律體共同發展、齊頭並進。
因為使用平仄格律(平仄、句式、押平聲韻、有限對仗)創作出來的詩和不使用平仄格律的詩有明顯的區別,唐人為瞭進行區分,就把按照平仄格律寫出來的詩稱為“今體詩”,而不守平仄格律的作品則稱為“古體詩”。到瞭宋朝,文人開始大規模整理唐詩的時候,自然不能再稱格律詩為“今體詩”,所以改稱為“近體詩”,而“古體詩”的稱呼不變。這兩個稱呼就一直流傳瞭下來。

所以,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古體詩就是非格律詩。
搞清楚瞭這個問題,寫詩要不要遵守格律就很簡單瞭。
寫近體詩,必須遵守平仄格律。那麼如果你出律瞭,你的作品就隻能算作古體詩。
這隻是一個格式上的劃分問題,與詩歌質量關系不大。近體詩因為有格律的保障,基本上通順清朗,語音沒有語病。而古體詩則需要註意保障句子的吟誦性,同時在意境上要更加抓人,因為格式自由,自然也就更加浪漫、奔放。
詞
如上所述,其實“詞”也是大概念“詩”的一種。詞首先出現在唐初的敦煌文卷中,當時稱為“曲子詞”,因為體式自由,相對於較高端的整飭詩句,詞最開始是被當作“詩餘”的。就是正經寫詩剩下來的玩意。

隨著音樂的豐富,整飭穩健的詩無法再配合長而復雜的音樂演唱,詞就正式取代瞭樂府詩的功能,成為文人宴樂的必需品。雖然在格調上無法與諷喻、言志的詩相比,但是在受歡迎程度上要強於孤清的詩。
詞牌的快速發展始於晚唐、流行於五代、昌盛於兩宋。我們知道,平仄格律於武則天時期就已經成型。而平仄對於文字作品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在平仄格律產生之後,即便是不遵守格律的古體詩,也隻是在句法、字數上依舊自由,在每一個句子的平仄中會無意地去符合平仄規則(相替、相對等),因為平仄本身就是音律上的進步。這種遵守平仄的古體詩,我們稱之為“律古”。而律古如果有對應可以演唱的音樂格式,極有可能就成為詞牌——隻要有人使用相同的格式,用平仄相同的其它文字重新寫一首律古,並引起別人效仿——這種律古的格式就會成為詞牌。
這是在詞牌發展中的現象,到周邦彥匯集所有詞牌名進行確定之後,詞牌就正式定型瞭。而詞牌的誕生在中晚唐,所以詞的出現到全盛,一直是和平仄規則共同完善、共同生長。

詞牌就是完全格律體。它不是象近體詩一樣隻有那麼幾種格式,而是一種詞牌一個固定格式,這些都是已經規定好瞭的。我們要寫詞,就必須按這個格式創作,就好像填空一樣——所以才叫做“填詞”,和“寫詩”不一樣。
填詞必須遵守格律。
說瞭這麼多,其實真正的答案就是加粗的這兩句話,隻不過我們知其所以然,要比知其然有意思一些。
寫近體詩,必須遵守平仄格律。寫古體詩,無須遵守。
填詞必須遵守詞牌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