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政治傢子產是個怎麼樣的人?子產為何能成執政者楷模?
子產為何能成執政者楷模?下面小編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子產是春秋時期鄭國人,姬姓,名僑,字子產,是鄭穆公的孫子。子產大約在公元前543年開始執政,先後輔佐過鄭簡公、鄭定國。他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傢、思想傢,是較早就具有法傢思想的代表人物。
鄭國(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春秋時期諸侯國。鄭國最有名的國君是鄭莊公,他憑借其雄才大略,使鄭國一躍成為春秋最早的小霸主。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
在公元前565年,鄭國的公子發和公孫輒帶兵入侵蔡國,並俘虜瞭蔡國司馬公子燮。鄭國人聽到這個消息後都很高興,而子產卻有不同的看法。子產說:“小國沒有文治卻有瞭武功,沒有比這更大的禍患瞭。楚國人前來討伐,我們能不順從他們嗎?順從瞭楚國,晉國的軍隊就一定會前來瞭。晉楚兩國進攻鄭國,從今往後,鄭國至少四五年不得安寧。”
公元前563年,以尉止、司臣、侯晉、堵女父、子師仆為首的一夥人發動瞭叛亂。他們沖進鄭國國都,殺害瞭公子騑、公子發、公孫輒,並劫持瞭鄭簡公。子產聽說發生瞭叛亂,立刻設置守門的警衛,配齊所有的官員,關閉檔案庫。他收拾瞭公子發的屍骨,然後向叛亂者發起瞭進攻。在公孫蠆率國人的援助下,他們殺瞭叛亂的尉止和子師仆,其餘的叛亂者逃亡到他國。
叛亂平定後,公子嘉執掌國政。他制作瞭盟書,想大權獨攬,並準備殺掉不服從他的人。子產勸他說:“制作盟書用來安定國傢,眾人發怒就燒瞭它,這是眾人掌政,國傢不也很為難瞭嗎? ”他又說:“眾怒難犯,專權的意願也難以成功。把兩件難辦的事合在一起來安定國傢,是危險的辦法。不如燒掉盟書來安定眾人,您得到瞭所需要的東西,眾人也能安定,不也是可以的嗎?專權的欲望不能成功,觸犯眾人會發生禍亂,您一定要聽我的話。”於是在他燒掉瞭盟書,安定瞭眾人,避免瞭動亂。
從以上兩件事可以看出,子產具有遠見於未萌、避危於無形的政治眼光。
後來,鄭簡公殺瞭公子嘉,任用子產執政。
子產在執政期間,既維護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貴族的特權,進行瞭自上而下的改革。其政治經濟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瞭當時社會的轉型。在與楚、晉等大國的交往中,他也取得瞭一定的成績。鄭國在他的推動下呈現出中興局面。
公元前542年,子產陪同鄭簡公出使晉國。當時晉國依然是春秋霸主,國君是晉平公。
對於鄭國國君到來,晉國的接待顯得很怠慢。為此,子產令人拆除瞭晉國賓館的圍墻,並以此安置瞭鄭國使團的車馬。晉國大夫士文伯對子產的做法加以責備。子產從容應對,他指出晉國對鄭國不夠尊重,理虧在晉國一方。晉國在子產的堅持下向鄭國做瞭道歉,並隆重接待鄭國國君。子產在大國面前毫不畏懼、以理服人,表現出他置國傢利益為上和不卑不亢、不辱使命的愛國精神。
公元前536年,子產做出瞭“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之舉。他將鄭國的刑書鑄在具有王權象征意義的大鼎上,並公佈於眾,令國民眾所周知。他的這一舉措否定瞭“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說法,使民眾對於國傢所確立的刑書能夠事先掌握,對於個人行為的後果能夠有所預測。“鑄刑書於鼎”是子產法傢思想的體現。
子產執政時期,鄭國人到鄉校聚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得失。鄭國大夫然明對子產說:“把鄉校毀瞭,怎麼樣?”子產說:“為什麼毀掉?人們早晚幹完活回來到這裡聚一下,議論施政措施的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這是我們的老師,為什麼要毀掉它呢?我聽說通過忠善之舉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難道很快制止這些議論不容易嗎?然而那樣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傷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瞭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不如我們聽取這些議論後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啊。”然明聽後說:“我從現在起才知道您確實可以成大事,小人確實沒有才能。如果真的這樣做,恐怕鄭國真的就有瞭依靠,豈止是有利於我們這些臣子!”
子產想通過百姓的閑談瞭解他們對國策的認知度和存在的不滿,以便及時地修補、完善國策的缺陷,減少百姓對國傢的怨恨,最大程度低縮小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矛盾,使得國傢能夠更好地發展。子產此舉與大禹治水有異曲同工之妙。
子產“鑄刑書於鼎”反映瞭子產依法治國的理念,而對“不毀鄉校”的詮釋又體現瞭他仁政的思想,這確是難能可貴之處。歷史上既不缺少依法治國的國君,也不缺少實施仁政的皇帝。但是,能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去治理一個國傢的做法卻是很少見到的。
公元前522年子產得瞭重病。在告誡繼任者時他以水火作比喻,要求執政者:為政要寬猛相濟。在他去世後,鄭國的青壯年痛哭失聲,老人像孩童一樣哭泣,說:“子產離開我們死去瞭啊,老百姓將來依靠誰?”
孔子聞訊而泣,評價子產道:“古之遺愛也。”(古人留下的恩惠。)
子產在執政時期,他不禁鄉校,人暢其言,宣泄有道,則民心順。善善惡惡,以民為師,則民心凝。封溝洫,作丘賦,為民求生,為國理財。財豐民安,財聚國強,此增生機。鑄刑書,此樹秩序。
在處理與其他諸侯國的關系時,子產審時度勢,不論是陪簡公朝晉,還是隨定公會盟,周旋應對,要求合理納貢,平等相待,不失尊嚴,又不開罪強國,處理事務做到有膽、有節、有理、有利。
子產“擇能而使”的用人觀、“不毀鄉校”的民本思想、“寬猛相濟”的治國理念等均為後世流傳。
他堪稱是春秋時期執政者的楷模。
後來的人們用成語“道不拾遺”來贊賞子產治理下的鄭國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