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嶽飛本想在東林寺安度晚年?慧海禪僧對他有何影響?

嶽飛本想在東林寺安度晚年?慧海禪僧對他有何影響?

時間:2020-02-08 10:29:0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慧海禪僧對嶽飛有何影響?小編為大傢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宗教的產生和流行,自然與人類社會的科學知識水平有關。而封建社會的黑暗,則是促成宗教盛行的酵母。在宋朝,很多號稱博學多識的土大夫都沉溺釋道。嶽飛固然是民族戰場上的忠勇鬥士,然而他對宗教也有幾分虔誠的迷信。盡管他的所作所為,與佛教的不少教義存在著明顯的矛盾。事實上,世俗社會的善男信女們可以真誠地信奉某種宗教,而真正通曉其教義者卻是為數寥寥無幾者。嶽飛對宗教有迷信,卻並不可能真正通曉其全部教義,猶如他努力學習儒學文化,卻並不可能熟通經史一樣。

嶽飛畫像插圖

嶽飛與東林寺慧海禪僧之間的友誼

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南宋朝廷命嶽飛率軍前往江南西路,討伐李成,他途經徽州祁門縣時,在《東松寺題記》中說:“俟他日殄滅盜賊,凱旋回歸,復得至此,即當聊結善緣,以慰庵僧。”這裡面的“結善緣”者,表明瞭他對佛教有所信仰。——《金佗稡編》卷19

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嶽飛駐軍在江州。此時的廬山有一座東林寺,早在東晉時期,名僧慧遠曾聚集徒眾,在此寺結社念經,號稱白蓮社。名僧慧遠是凈土宗大師,對凈土宗在南方的流行,起到瞭很大的作用。然而在唐宋之際,禪宗大盛,壓倒瞭佛教其他宗派。嶽飛在江州駐軍期間,特請禪僧慧海出任東林寺的主持僧。

九江東林寺

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嶽飛下屬部將提舉一行事務、武功大夫劉康年私自以嶽飛名義上奏朝廷說:“臣駐軍江州,請到禪僧〔慧〕海住持江州東林禪寺。本僧禪學精通,戒行孤潔,欲望特與一佛心禪師師號。”劉康年當時的“畫一陳乞”有三項,一為嶽飛“母(姚氏)封國夫人,第二項次男雷乞授文資,第三項乞江州廬山東林禪寺住持僧慧海佛心禪師事”。——《宋會要》

嶽飛知道瞭這個事情後對劉康年進行瞭重責,後上奏“乞將上件恩數早賜追寢”。後來宋廷頒發尚書省札子,取消瞭慧海佛心禪師的師號。當時劉康年為瞭對上司嶽飛阿諛奉承,特將申請慧海師號與申請嶽飛母和次子的“恩數”並列,也足以反映嶽飛與慧海的關系之深。——《金佗稡編》卷13《劾劉康年偽奏乞恩澤奏》

嶽飛畫像插圖

嶽飛曾經兩次在人生不如意的時候去瞭東林寺

嶽飛離開江州後,在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嶽飛母親姚氏去世,嶽飛護送其母靈柩至廬山安葬,要為母守孝三年。但當時軍情緊急,宋高宗“詔飛起復”,並派遣宦官鄧琮“持告撫諭”,“琮見飛於廬山寺”,這裡面的廬山寺就是慧海主持的東林寺。——《要錄》卷100

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嶽飛因宋廷取消其並統淮西行營左護軍的命令而導致北伐受阻,再加上當時發生瞭“淮西之變”,因此嶽飛憤而辭職,後來他再次去瞭慧海主持的東林寺。嶽飛這樣的將才對於當時的南宋朝廷來說,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危機時刻,宋高宗命王貴、李若虛等人“至廬山東林寺,見飛,道朝廷之意敦請”。——《會編》卷178

九江東林寺

嶽飛有在東林寺安度晚年的打算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嶽飛在第四次大舉北伐前タ,他專門給慧海寄瞭一首詩說 :“湓浦廬山幾度秋,長江萬折向東流。男兒立志扶王室,聖至專師滅虜酋。功業要刊燕石上,歸休終伴赤松遊。丁寧寄語東林老,蓮社從今著力修。”詩中首句即是敘述兩人以往之交情,同時也透露出他對東林寺這樣寧靜生活的向往。——《金佗稡編》卷19《寄浮圖慧海》

嶽飛身為南宋初期十萬大軍的統帥,但他卻不貪戀權勢,對榮華富貴相當淡薄,這多少都和他與東林寺有關。他當時曾上奏宋高宗說:“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後梓宮,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憂,臣之志願畢矣。然後乞身還田裡,此臣夙昔所自許者。”——《金佗續編》卷1

我們從嶽飛這一詩一奏中看出,這都表明他懷有功成身退的心跡和宿願。嶽飛不但是有這個心思,他還用實際行動來告訴別人,他的想法不是空談,在生前嶽飛曾在江州建造房屋,購置田產。這些無疑都是嶽飛準備在廬山東林寺讀經念佛,安度晚年的最好證明。

九江東林寺

嶽飛對道教和民間神祠也有所尊崇

此外,據南宋大詩人陸遊記載,他在宋孝宗執政時到過江州道教場所“遊天慶觀”,在這裡他見到瞭觀主李守智。這個李守智是滁州來安人,“自言傢故富饒,遇亂棄傢為道人、大將嶽飛以度牒與之,始為道士。至今畫嶽氏父子事之”。——《渭南文集》卷45《入蜀記》

陸遊還記載瞭“至富池昭勇廟”,此廟以三國時吳將甘寧為祠神,“嶽飛為宣撫使,大葺桐宇,江上神祠皆不及也”。——《渭南文集》卷46《入蜀記》

從上面陸遊的記載可知,嶽飛不僅是對佛教,同時對道教和民間神祠也有所尊崇。

嶽飛畫像插圖

結束語:

嶽飛曾經在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辭太尉的札子中這樣說:“竊念臣雖無他長,粗知義命,平居服食器用,每安於弊陋,正恐綿薄,不堪祿賜之厚,徒取釁眚。臣伏自去春丁傢憂棘(按:指嶽母姚氏去世),不復敢有榮官之念,繼以目疾,就醫至今,其天賦之薄,即此可見。臣若復尚貪寵數,不自退省,將恐災疢之來,不特今日。”——《金佗稡編》卷14《辭太尉第四札子》

雖然像這一類奏疏大多數是出自於幕僚們的手筆,但也如實地反映瞭嶽飛思想中確實是存在著有迷信的成分在內,他相信自己天賦命薄,“不堪祿賜之厚”。

嶽飛畫像插圖

八百多年前的嶽飛有一些迷信思想,是毫不足怪的,這也印證瞭東林寺和慧海禪僧對他的影響,因此我們完全無需苛求他去當一個無神論者。相反,我們瞭解嶽飛的迷信思想,對於研究歷史上嶽飛的最真實形象,卻也是一個次要的,卻又不可忽略的方面。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