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 絕非明主也不是昏君
你真的瞭解道光皇帝嗎?小編給大傢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清朝在乾隆執政晚期就已經出現頹勢,尤其是到瞭道光皇帝年間,清朝更是在下坡路上越滑越快,鴉片戰爭的爆發,清政府戰敗,開始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泱泱中華成瞭列強案板上的羔羊。
清朝的沒落不是一人之責,世界在不斷進步,可清朝一直閉關鎖國,社會弊端積重難返,道光繼位後,也曾想勵精圖治,帶領大清重回往日盛世模樣,可是當時的清朝已經病入骨髓,還有外敵虎視眈眈,道光皇帝的資質也是很一般,沒有大刀改革的魄力,最後整頓沒有成效,不瞭瞭之,尤其是經歷瞭鴉片戰爭的失敗,道光皇帝心灰意冷,不再作為,得過且過地走完瞭帝王生涯。
道光作為皇帝確實並不優秀,但倘若他接手的是一個盛世,我相信他是可以扮演好守成之君的角色,將祖宗基業興盛的傳下去,之所以會有此假設,是因為道光這個人是很不錯的,身上有大多數帝王不具備的優點。

道光是嘉慶的嫡次子,但嫡兄早亡,所以道光是以嘉慶嫡長子的身份繼承皇位的,身份尊貴、地位超然,清朝歷史上除瞭同治皇帝是獨生子,繼位毫無懸念外,當屬是道光繼位最為順利,也幾乎沒什麼懸念,在這樣一位皇子身上居然看不出沾染瞭什麼紈絝子弟的氣息,反倒是其父嘉慶皇帝的諄諄教誨都良好的體現出來瞭。
就如對待皇族兄弟避諱的問題,雍正登基,眾兄弟“改胤為允”、乾隆不要求改字、而嘉慶為瞭避免眾兄弟改名字麻煩,自己改名顒琰,道光也跟著父親將自己改名為旻寧,其實嘉慶皇帝對他影響最深遠的教育還是在生活樸素上,使得道光皇帝毫無爭議地成為瞭“中國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

在道光皇帝還是智親王的時候,跟隨父親嘉慶前往奉天祭祖,嘉慶皇帝特意拿出清太祖用過的馬燈,太宗用過的拐杖等遺物,對他進行瞭一系列的思想教育,聽完父親的話,道光很受影響,便立志一定要學習先祖保持艱苦樸素的本色,不能辜負父皇對自己的一番苦心。回京之後,不僅命人把房間裡所有值錢的東西搬走,就連晚飯也是讓太監出宮走不近的路途買回來的燒餅,買回來時已經涼瞭,但是他並沒有絲毫怨言。
繼位之後,依舊堅持艱苦樸素的作風,連代表皇傢威儀的龍袍的都是穿到破、破瞭補、補瞭穿,直到後來覺得雇人補龍袍也挺貴的,幹脆鼓勵後宮嬪妃學習女紅,充當免費勞動力,給自己補衣服,手藝好的沒準還能充當裁縫用呢?別的皇帝都是適用於不同場合的龍袍都備幾套,許多穿過一次就不穿瞭,皇帝節儉到道光這個份上的,確實也是沒誰瞭,縱橫都忍不住為他的後宮嬪妃抱怨幾句瞭,人傢擠破頭入宮是吃香的喝辣的,道光皇帝後宮女眷入宮後生活得還沒有待字閨中時候舒服呢!

皇帝能夠節儉到這個份上也是讓後人動容,這樣的皇帝按理說是要被千古歌頌的,可是道光皇帝的評價確實不高甚至很負面,主要還是因為他品性雖好,但作為皇帝實在是沒有亮眼之處,反而清朝在他手上衰亡的越來越嚴重。
在繼位之初的十年裡,道光需要處理的都是內亂,主要就是前人留下的社會弊政以及回族部落的叛亂,弊政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道光也在積極出臺措施整頓吏治,如改組軍機,意識到當時的軍機大臣能力不大,且經常倚老賣老,於是便撤換軍機大臣,整頓瞭貪污腐敗、清查瞭陋規陋習;同時歷經六年平定瞭回匪之亂,這段時間表現還是可以的。

之後的十年,就是英國用鴉片染指清朝統治、荼毒國人生命的悲劇時代,道光深諳鴉片之毒害,曾派林則徐為兩廣總督於虎門銷煙,也曾想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興建自己的水師對抗外敵,作為一個曾經是大清盛世的皇帝,道光皇帝是有點低估瞭英國的,他本以為天朝對付英國可以快速取勝,但是英國軍隊卻一路到達瞭天津海口,直逼首都。道光懵瞭,不僅聽信讒言,撤瞭林則徐和鄧廷楨的職,還動搖瞭立場,從原來的主戰轉變為主撫(即妥協),派大臣與英國進行談判,最終將香港割讓給英國,且簽訂瞭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的社會形態發生瞭徹底的改變,拉開瞭中國受辱的近代史帷幕。
在執政的後十年,道光像是被磨平瞭棱角的石頭,失去抗擊外敵的熱血,也沒瞭整治內政的激情,隻是一味的循舊守舊,想守著大清的殘骸頤養天年,放任清朝走入內憂外患的境地,縱觀道光皇帝一生,他算不上昏君但也絕非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