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的閩浙總督,陳輝祖最後下場如何?
陳輝祖的故事大傢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為大傢詳細解讀一下~
清朝乾隆皇帝執政時,雖然政治、經濟空前繁榮,但朝廷中的貪官卻也不少。比如乾隆四十六年的“甘肅冒賑案”,嚴重程度甚至讓乾隆為它兩次修改律法,一度震驚全國。
通過這個案子,乾隆才認識到朝廷的貪污腐敗有多麼嚴重,隨即展開治理。但即使這樣還是不能把這種風氣徹底鏟除。
根據記載, 就在甘肅冒賑案平息後不久,又發生瞭一起和它有著直接關聯的大案子,大傢知道是什麼嗎?

甘肅冒賑案審理結束後,當事人王稟望的傢產被全部抄送上報瞭。但是乾隆在檢查這些贓物的時候,發現大多都是一些不值錢的小玩意,和王稟望貪污的三百萬兩數目完全對不上號,便起瞭疑心。
乾隆四十七年二月,接替王稟望位置的新任佈政使國棟進京覲見,乾隆著重問瞭這件事情,國棟卻並未第一時間呈上抄傢物品的具體名目。
後來,乾隆又在熱河召見瞭三名參與過查抄王稟望傢產的官員,詢問個中細節,誰料這三人也是含糊其辭說不清楚。乾隆覺得當中必有蹊蹺,立刻便下令讓新上任的浙江佈政使盛柱暗中察訪。
同年九月,盛柱上奏說查抄過程中的確有隱瞞現象。乾隆當即把原浙江糧道王站柱撤職審問,又命令閩浙總督陳輝祖徹底查清此案。
陳輝祖當初就是負責查抄王稟望的,但乾隆卻對其很是信任,他派陳輝祖協助阿桂調查此案時,還曾說過“陳輝祖深受朕恩,必不肯同流合污”。
幸虧乾隆撤職王站柱時,是派戶部侍郎福長安和刑部尚書喀爾阿前去傳旨的,才沒讓這個案子成為懸案。福長安抵達浙江後也做瞭一番調查,發現抄傢時丟失的財物和陳輝祖本人脫不開關系。
消息傳回京城後,乾隆連下四道諭旨。一是將陳輝祖革職提審;二是讓福長安暫時擔當總督巡撫;三命阿桂往辦案;四是革職國棟,一並送到浙江審問。

這四道諭旨剛剛下達,陳輝祖知道大難臨頭,連忙上奏。他稱自己在查抄王稟望傢產時,國棟慫恿自己把那些寶貝折換成銀兩。這一來就是把責任都推給國棟,企圖以受人指使的形象蒙混過關。
不過乾隆一下就看穿瞭他的伎倆,並且下達一道長諭駁斥陳輝祖。其實查出陳輝祖有貪污行為,對於乾隆自己來說也是很心痛的,說瞭這樣一段話“世受國恩,最為深重,何至喪良無恥至於此極。王亶望所為,系明火執仗,而陳輝祖竟是小人之所為。”
因為陳輝祖是個官二代,他的父親陳大受當年做過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和戶部尚書,個個都是肥差,而且一輩子為官清廉,政績出色。所以陳輝祖一當官就被招進瞭戶部,起步的官職就不低。
背負著那麼大的期望卻做出這樣的事,就等於在打乾隆的臉。
至於被派往浙江辦案的福長安和阿桂被,乾隆批評以後辦事效率立馬就提高瞭,很快就把財物轉移的各種記錄全部上奏給瞭乾隆。乾隆起初念在陳輝祖犯下的罪比王稟望輕些,隻判瞭秋後問斬。
次年二月又發現陳輝祖導致地方糧倉也有虧空,罪無可恕,改判自盡以警示其餘官員。至此,這件前後審瞭一年的案子才算瞭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