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對晉國掏心掏肺,為何晉國不幫他稱霸中原?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秦穆公為什麼一直未能稱霸中原?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春秋時代,通常用來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
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這期間,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又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傢分晉。

可以說,在春秋時期,隨著周天子威望的不斷下降,群雄割據已經成為瞭一種常態。
在諸多勢力中,有五個人逐漸脫穎而出成為瞭群雄當中的領袖人物。他們接連威震一方,世人稱其為“春秋五霸”。而名列其中的秦穆公,實際上並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物。後人評價起他來,雖然對他開疆拓土的功績並不否認,卻認為他隻是統一瞭西北一帶,而並沒像齊桓公、楚莊王那樣稱霸瞭中原。
秦穆公名氣不顯,固然有著這樣或那樣無法更改的原因。比如,在他起兵之前,中原一帶已經被齊國、晉國、楚國瓜分地差不多瞭。身處西北一帶的秦國,又一直被中原諸侯看作是夷狄。在這樣的狀況下,秦穆公想要在中原分一杯羹,是非常困難的。可是,難雖難,並不意味著秦穆公就一點機會也沒有。

稱霸之路,又怎會是順風順水的呢?
若是秦穆公謀略得當,戰術高明的話,興許還能殺出關中,挺進中原。可是,秦穆公的戰略眼光實在是非常有限。在春秋五霸之中,他隻是一個存在感頗弱的配角。秦穆公的失策之處,主要在於他的戰略措施和戰略目標不相匹配。按照他的想法,秦國應該向東擴張。而想要向東,就必須要過晉國這一關。因此,秦穆公誠懇地向晉國請求聯姻,並不斷地給晉國送去財物,想要讓晉國成為自己有力的支持者。
在秦穆公的努力下,秦國和晉國的關系逐漸好瞭起來。沒過多久,晉國內部發生瞭驪姬之亂,晉國的太子被殺,整個國傢陷入瞭一片混亂之中。秦穆公趁機渾水摸魚,憑借著晉國好友的身份,他堂而皇之地幹預晉國的內政。之後,晉惠公、晉懷公、晉文公三個君主的接連登基,其實,都是秦穆公暗中操縱的結果。對於晉文公,秦穆公更是不留餘力地大力籠絡。
甚至,為瞭扶持晉文公登基,他甚至公開動用軍隊助其奪權,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瞭晉文公。在秦穆公看來,自己是晉國君主晉文公的嶽父,還是他的恩人,晉文公必定會對自己言聽計從。可是,秦穆公沒有想到的是,晉文公登基之後一心想要問鼎中原,將秦國直接拋在瞭腦後。秦穆公費盡心機幫助晉國,反而成就瞭晉文公。

秦惠公做夢也想要入主中原,可是,看著如日中天的晉國,看著躊躇滿志的晉文公,他隻能繼續咬牙等待。晉文公去世後,迫不及待的秦穆公偷偷地越過晉國,然後,向鄭國發動瞭突襲。鄭國地處天下之中,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秦穆公此舉,就是為瞭迅速占領鄭國,然後,將此地作為自己入主中原的第一塊根據地。但是,秦穆公偷襲鄭國,事先並沒有同晉國打招呼。
他本以為晉國即便不幫助自己,也不會對自己的行為強加阻撓。不料,剛剛即位的晉襄公也是一個狠角色。他見秦穆公在前方與鄭國激戰正酣,於是,果斷地出兵攻打。結果,秦穆公不但沒有消滅鄭國,反而被突然出現的晉兵殺的大敗。無奈之下,秦穆公隻得丟下三百輛戰車,倉皇後撤。晉軍在後面窮追不舍,接連俘虜瞭秦國的三位主將。而秦穆公引以為傲的“秦晉之好”,也在這場戰役之後蕩然無存。
看到晉襄公竟然如此行事,惱羞成怒的秦穆公決定給晉國一點顏色看看。他集結兵馬,一次又一次地向晉國發動攻擊。可是,晉襄公既然敢同秦國公開作對,就必然會有防范。果然,秦穆公屢戰屢敗,在彭衙之戰中更是損失慘重,徹底失去瞭和晉國一較長短的實力。之後,秦穆公選擇與楚國結盟,想要通過南北夾擊的方式逼晉國就范。可是,在無利不起早的楚國面前,秦穆公還是難以實現自己稱霸的夢想。

說到底,不是秦穆公對晉國的恩惠不夠,也不是晉國太過見利忘義,而是秦國和晉國之間存在著最根本的利益沖突。秦穆公想要稱霸中原,就必須要度過黃河,向東進發;而晉國想要發展壯大,就必須要將秦國徹底堵死在西北一帶,萬萬不可讓秦國的勢力向中原滲透。可惜的是,秦穆公看不到這一點,隻是一廂情願地想要讓晉國成為自己的跳板。
最終,在這種戰略措施錯誤的情況下,無論他對晉國付出瞭多少,無論他給予瞭晉國君主多少幫助,結果都隻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秦穆公墓,現今位於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城文化路博物館院內,東距陜西省級風景名勝區東湖古典園林僅數百米。秦穆公墓占地近十畝,仿古建式油漆彩繪大門,墓塚在院內中心部位,高出地面6米有餘。大門前樹有清代名流陜西巡撫畢沅篆寫“秦穆公墓”四字的高大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