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宮中經過怎麼升級 妃子們究竟是如何晉升的
還不知道:清朝後宮制度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清宮劇一直都是很多人喜歡的一種類型,雖然都是現代人臆想出來的,但是卻也滿足瞭很多人“升級打怪”的心理,看著主角一路上升,打倒所有的對手榮登高位,自己也獲得瞭一些滿足。不過,真實的後宮不是這樣,不過後宮那麼多妃子,也是有等級劃分的,那麼如果在清朝後宮裡,該如何去進行升級?清宮的妃子們是如何晉升的呢?

清朝的時候,是有著兩種不同的選秀方式,出身不同,對應的選秀當然也是不同的,我們下面先來看第一種選秀方式,出生在八旗的秀女,會被選為妃子,清朝的時候,有著明確的規定,八旗的女子們,隻要到瞭13、14歲的,就必須先要參加選秀,隻有落選以後,才可以自行婚配。
第二種,就是內務府的選秀女,其實也就是選宮女,傢世好的,出生高貴的女子才能直接選妃,內務府出來的女子出身都不算高,所以隻能是送進宮來選宮女的。當然,清代的時候,一般很少有麻雀變鳳凰的事情出現,所以挑選宮女的時候,也是對血統有一定要求的,因此,宮女得到瞭皇上的寵愛,也是可以升為妃子的。
那麼這樣精挑細選進宮後的女子,是不是真的各個都是美人呢?其實不是的,清代選妃,其實更加挑選傢世修養都高的女子,對顏值要求反而是其次的,如果貪戀美色就和清朝祖宗傳下的規矩相違背的瞭。

清朝的時候,妃子的等級分瞭很多的,最低的就是答應、常在瞭,一般是宮女被寵幸以後可以有的封號,直接選的秀女,一般都會被封貴人、嬪、妃,再往上升就是貴妃瞭,而皇貴妃雖然是很尊貴的位置,但是一般皇後在位時,通常是不立皇貴妃的,最高位的,當然就是皇後瞭,母儀天下,皇上所有女人中,地位最高的女性。
而這些後妃們的位置所對應的年例也是大不相同的,皇後身邊有10個宮女,每年還有1000兩銀子的年例,妃是有6宮女,300兩銀子,答應就隻有2個宮女,30兩銀子,這個差距真的就是很大的瞭,這也是後宮女人想要晉位的原因之一。
而如果後妃們想要升級,要有幾個要素,皇上的寵愛,生育瞭皇子公主、傢族的勢力大、宮中的資歷老,如果有這些要素,那麼一般才能晉升,所以,後宮中,從答應升到皇後,的確的非常的不容易的。

進宮看背景
和大國企一樣,要想拿到清代後宮的編制,首先要看背景,看娘娘您路子夠不夠硬。
觀清一代,絕大多數後妃都來自顯赫之傢,並且是選自上三旗八旗女子。清朝的後妃大部分來自滿族和蒙古族, 以及一些漢軍八旗和其他的少數民族女子。而一般民間女子尤其是漢族女子是不可能進皇宮,亦不可能封為妃嬪的。
看過各種“孝莊xx”“xx順治”的同學想必也知道瞭,清初統治者所制定的“滿蒙聯姻”政策, 主要是由於清初的政治形勢和滿清習俗決定。想要征服和控制一個地區,最簡便又不流血的方法就是和親。於是清初大力和蒙古聯姻,既保住清的大後方又能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力。
故清初,大部分的後妃都來自蒙古,如大清冊封的第一位皇後———太宗孝端文皇後、孝莊文皇後、懿靖大貴妃、康淑惠妃、世祖廢後、孝惠章皇後、淑惠妃等都是來自蒙古,並且都是來自一個氏族—博爾濟吉特氏。當時,一個傢族出瞭三位皇後,可謂是顯赫一時。

後來,清已經在中原獲得瞭統治權。這時,通過選秀,特選取有功大臣之女、將軍之女或妹、各地封王的格格等,充實後宮,廣誕皇子皇孫,為清王朝的千秋萬世做貢獻;又可以通過選秀與大臣聯姻成為“親傢”,使得大臣更加忠心為朝廷賣命。
此種制度不同於明代選秀。 明代恪守明太祖的規定:“天子及親王後妃宮嬪等, 必選良傢女子而聘焉, 戒勿受大臣所進, 恐其食緣為奸,不利於國也”。故代除明成祖徐皇後出身顯赫之外,是中山王徐達之女,其餘均來自下層之傢的女子。在清朝,出身不好想進入後宮並得到很高的位份,可以說是癡人說夢。
當然,萬事都有例外。傳說在雍王府門口賣豆漿的甄嬛,能夠一路通關當上太後,實屬奇跡;而她的兒媳婦兒令妃,內務府包衣出身,也能過五關斬六將,最後搖身成為嘉慶帝的生母,也是清代後宮自主創業,殺出一條血路的大魔頭。

升職熬資歷
清代後宮中等級森嚴,皇後身為國母,與妃嬪既是妻妾關系,又是君臣關系。在等級和禮儀上有著嚴格的區別,妃殯見皇後和見皇帝一樣必須行臣妾之禮。
所以在《延禧攻略》裡,富察氏第一次對高貴妃發飆,說的話就是:“高貴妃真心急,我還沒來就急著走。”正是在用這個規矩壓制她。
不同於新式互聯網公司都在追求扁平化管理,經理和員工也都是坐在一起辦公,國企更強調地位差異、等級制度。而在清朝後宮這種典型“國企”,自然也不會出現公司常有的薪資倒掛現象,資歷、地位與薪資待遇強掛鉤。
但這樣僵化的制度也有好處。就是即便你沒有真性情讓皇上好奇生真愛,也沒有艷冠群芳以色侍人,更沒有宮鬥手段800招。每天就是佛系打卡混吃等死,照樣能夠混到普調級別。每逢遇到大升職機會,按部就班就能升職加薪。拿固定工資,有過節福利,確實是一份不錯的鐵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