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府真的很軟弱嗎 清政府究竟有沒有奮鬥過
很多人都不瞭解晚清政府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對於晚清時期的印象,大多數人都覺得清政府十分的軟弱無能,簽訂著各種各樣的不平等條約,各種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百姓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多少人都覺著清政府的存在簡直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恥辱,使中國淪為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傢。但是,咱們換個角度來看,近代中國的清政府,又何嘗不在奮鬥,努力使自己融入到世界當中呢?

1840年,由英國最先打開瞭清朝的大門,發動瞭鴉片戰爭,迫使中國簽訂瞭《南京條約》這個不平等的條約。但是此時的中國是剛剛睜開眼睛,對世界還沒有概念,即使是外國侵略的中國,對當時的中國並沒有起到太大的震動。《南京條約》對清政府來說,並沒有讓清政府覺得損失什麼,於是鴉片戰爭一過,清朝又以天朝上國自居。
隨著時間的發展,國內發生瞭太平天國運動,國外英法聯軍發動瞭對國內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個時候,中國才慢慢的意識到,其實自己和國外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我們應該效仿外國,進行改革。

但是老祖宗的東西由不能丟,於是由慈禧太後支持,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主辦的洋務運動開始瞭。洋務運動主要是學習西方的技術,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在洋務運動的這幾年,由於國傢壟斷經濟,各個方面的技術都有瞭很大的發展,現代化的企業,學校也都建立瞭,還建立瞭一支在當時較為強大的北洋艦隊。
可是甲午戰敗,一巴掌給中國打醒瞭,光是學習西方的技術,並不能使自己的國傢真正的強大起來,改變還要在政體上發生改變。此時中國民眾也被激發起來瞭,上書申請變法。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不斷的在尋找適合自己的變法之路。

日俄戰爭,讓中國看到瞭方向,選取瞭君主立憲制為改革的制度,並且清政府還立馬做出反應,讓五大臣出國考察,歸國後,清政府也是立刻付諸行動,在1908年頒佈《欽定憲法大綱》,並預備九年預備立憲,國傢的改革形勢一片大好。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1908年這一天,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都去世瞭,國傢權力陷入瞭真空。之後由宣統皇帝溥儀繼位,隆裕太後垂簾聽政。這個時候,立憲又陷入瞭困境,由於民眾對清政府這樣的政治結構的不信任,紛紛上書要求盡快迅速成立議會。

清政府也在積極的回應,把預備立憲的時間縮短到瞭5年。在1911年就宣佈瞭議會成員名單。可是這個名單,一下子讓清政府陷入瞭困境,11個人當中,七個皇族,四個漢大臣,被稱為皇族內閣。同年,清政府要收歸鐵路國有,但是對民眾損失的錢卻是不予理會,爆發瞭四川保路運動,最終發生瞭辛亥革命,讓清政府退出來歷史舞臺。
雖然清朝是滅亡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清政府在最後階段,確實是努力的改革,想把國傢變得更好,隻是當時積怨已深,很多問題,無法得到很好的解決,最終也送葬瞭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