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百姓為什麼會恨狄仁傑 老百姓砸狄仁傑祠堂是真的嗎
很多人都不瞭解百姓恨狄仁傑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最近在看狄仁傑的故事,發現瞭一些事情,那就是這個狄仁傑啊挺有意思的,狄仁傑應該是人人都喜歡的一個人,非常的聰明,破案也非常的厲害,但是根據相關的記載,這個唐朝的百姓啊,好像不太喜歡狄仁傑,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
老百姓砸狄仁傑祠堂是確有其事,但也並不是沖著狄仁傑去的,而是沖著他兒子狄景暉。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攻陷冀州,河北局勢可以說是人心惶惶。武則天為瞭穩定局勢,起用狄仁傑為魏州刺史。這個魏州是於唐武德四年(621)所置的魏州置總管府,後來改為都督府、節度使,是河北重鎮,戰略地位重要。
魏州前任刺史在做佈防的時候也是覬覦契丹人的彪悍,邊將所有百姓遷入城內,幫助守軍繕修軍備器械,鬧的地方百姓不僅擔驚受怕,還荒廢瞭農田耕地,怨聲載道。所以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狄仁傑到任魏州後,孫萬榮便主動退兵,雖然不知道是否覬覦狄仁傑的威名,但效果達到瞭,老百姓開開心心的回傢務農,繼續安寧的生活,加之狄仁傑擔任過寧州刺史、豫州刺史、復州刺史等地方刺史,經驗豐富,於是魏州經狄仁傑一番治理,百姓生活欣欣向榮,為瞭給這位大救星歌功頌德,魏州百姓爭相立碑頌德,還修建瞭生祠。

狄仁傑有三個兒子,分別是狄光嗣、狄光遠和狄光昭,而這個坑爹的兒子就是三子狄光昭,由於新舊唐書記載的狄仁傑三個兒子中,有一人後來改名為狄景暉,加以對比得出此人便是第三子狄光昭,歷史學傢猜測可能是為瞭避諱唐明皇之母“親昭成順聖皇後”的謚號。
“其子景暉為魏州司功參軍,頗貪暴,為人所惡,乃毀仁傑之祠。”——《舊唐書·狄仁傑傳》
由於古代官員任用時還是比較註重避嫌的,所以我覺得可能是狄仁傑覺得自己在魏州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主動舉薦小兒子狄景暉前往魏州擔任一官半職加以歷練的,畢竟狄仁傑的大兒子和二兒子都比較省心,大兒子還得到過武則天的誇獎,唯獨這個小兒子口碑不怎麼樣,到瞭魏州,也許會瞻仰一下老爸的功績,興許會有所改觀。

但坑爹這個秉性貌似從古至今都難以改變,這個小兒子到瞭魏州並沒有因父親的功績而受到激勵,反而更加橫行霸道,中飽私囊,這便引起瞭當地人民的激憤,於是乎將他老爹的祠堂給毀掉。
狄仁傑作為一代名相,流芳百世,但他有這麼一個坑爹的兒子,差點毀瞭他一世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