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統一墨傢起到瞭什麼作用?墨傢為何可以得到秦國重用?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秦國的統一墨傢起到瞭什麼作用?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先秦時期,百傢爭鳴,墨傢學說是當時公認的“顯學”之一。由於墨傢主張兼愛非攻,紀律嚴明,時常被認為是對抗暴政的力量。因而在當前不少的影視作品和動漫小說的描繪中,墨傢子弟儼然成為俠客組織,甚至經常出現墨傢與暴秦對抗,或是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堅持幫助六國遺民實現復國大計的情節。很可惜的是,這一設定與歷史事實不太符合。眾所周知,自從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開始,秦國始終堅持以法傢思想為治國根基,獎勵耕戰,最終憑借持續改革帶來的國力紅利統一六國。但是,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墨傢的相裡氏一派也與秦國君主密切配合,在這一過程中發揮瞭重要的輔助作用。
墨傢學說概述
說起墨傢,大傢並不陌生。韓非說:“世之顯學,儒墨也”(《韓非·顯學》),是春秋後期戰國時期的天下“顯學”。關於墨傢的起源,《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說:
墨傢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而不知別親疏。
這段記載的意思是說,墨傢出自清廟之守,即巫祝,巫祝是管理廟宇,掌管祭祀禮儀的人。但從墨傢創始人墨翟的實際情況看,墨傢主要來源於當時的社會中下層階層人物,代表瞭“農與工肄之人”的利益。墨翟本人早年學習儒傢學說,後來個人理念與當時的儒傢學說格格不入,轉而脫離儒傢學派創立墨傢學派。
《淮南子·要略》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
墨傢不僅是一個思想學派,還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民間團體。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為“巨(鉅)子”。按墨傢的規定,被派往各國做官的墨者,必須推行墨傢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時寧可去職。另外,從政為官的墨者要向團體捐獻俸祿,做到“有財相分”。
墨傢尤重艱苦實踐,以自苦勵志。“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 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以裘褐為衣,以跂(草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生活清苦是墨傢的真實寫照。
墨傢崇尚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墨子教授弟子時,讓學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因而形成瞭墨子弟子中“談辯”“說書”“從事”三大派別。


《莊子·天下篇》曰:“相裡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辭相應。以巨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
《莊子》中的這段話,可以說是為墨子死後的墨傢狀況,提供瞭非常重要的記載。根據其中的記載,在墨子去世後的莊子時代,墨傢已經分裂為“相裡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三派,相裡氏近於秦,是西方之墨,即秦墨,多為“從事”之徒;“五侯之徒”當在伍子胥之後,居齊,為東方之墨,即齊墨,多授徒講學之人;鄧陵子等無疑是南方之墨,即楚墨,重於“墨俠”身份。並且這三派相互攻訐,認為對方是“別墨”。 《韓非子·顯學》也記載:“自墨子之死也,有相裡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 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
墨傢一派在秦國得到重用的原因分析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傢學派在爭相傳播自傢主張的同時,往往傾向於吸引各國君主的認可,進而在該國實施自傢的主張。在互相征伐、禮崩樂壞的諸侯爭霸時代,能夠實現這一願望的學派寥寥無幾,法傢學派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最終的勝出者。但這並不意味著墨傢學派就無所作為。事實上,結合史料分析,墨傢學說早在秦獻公(秦獻公是重用商鞅變法的秦孝公的父親)時期,就已得到秦國君主的認可,開始在秦國的大發展,並對秦國的發展產生瞭深遠的影響。
那麼,有哪些史料可以證實墨傢與秦國君主之間的關系密切?大致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
一是秦獻公即位後實行廢棄殉葬和擴大商業活動的改革,與墨傢學說相契合。秦獻公早年被作為質子送往魏國,三十歲才被擁立回國即位。他即位後積極推行改革,先是廢止從死(殉葬)制度,秦獻公七年(公元前378年)又宣佈“初行為市”即擴大商業活動,這兩項改革的背後都有墨傢的影子,分別符合墨傢“節葬”和“交相禮”的觀點。
二是墨傢鉅子腹長期居住在秦國,且秦惠王不惜違背嚴酷的秦律保全鉅子的兒子。
根據《呂氏春秋·去私》記載:“墨者有鉅子腹黃享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腹黃享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
這段史料記載瞭秦墨鉅子腹與秦惠王之間的故事。秦墨巨子居住在秦國,兒子殺人,秦惠王說,“先生年老,隻有一子,我已赦免他的死罪。”鉅子說,“墨傢有定法,殺人者處死,傷人者處刑,為的禁止人殺傷人。大王雖有好意,我不可不行墨子的定法。”腹不聽秦王的勸說,把兒子殺死。這段史料透露出兩大信息:一是秦墨鉅子住在秦國;二是秦墨鉅子與秦惠王關系密切,以至於崇尚法傢思想的秦惠王甘願為鉅子違背秦律的規定。
那麼,墨傢學說又是如何得到秦國的重用呢?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
眾所周知,墨傢主張兼愛非攻,與崇尚軍功戰爭的秦國似乎格格不入,墨傢學說要想在秦國生根壯大,產生深遠影響,不僅需要獲得秦國君主的認可,更需要秦國的實際情況在某種程度上與墨傢教義相契合。
一是地處邊陲的秦國有招募外來人才的傳統,再加上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求賢若渴,這與墨傢“尚賢”的理論相契合。秦國由於地處邊陲,長期與狄戎雜居,人才向來匱乏,因此秦國有招募外來人才的傳統。如秦穆公時期重用來自其他國傢的百裡奚、由餘、邳豹、蹇叔等名臣,稱霸一時,商鞅在秦國變法後,更是廢除世族世祿制,講究以功勞獎勵爵位,這與墨傢主張的“尚賢”理論不謀而合。
二是墨傢並不是鐵板一塊的團體,三派之間主張不一致,願意為秦國效力主要是秦墨。前面已經提及,墨翟去世後,由於對墨傢學說理念理解的不同,墨傢學派迅速分化為三派,即相裡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鄧陵氏之墨,也就是後世常說的秦墨、齊墨和楚墨。鄧陵氏一派,更註重以俠客的身份行俠仗義,他們反對各國之間的戰爭,認為這些戰爭都是不義之舉,不利於貧民百姓。相夫氏一派以學術辯論為主,他們遊歷各國,宣傳墨傢兼愛非攻的思想,反對用暴力解決問題,主張用和平手段加以解決。相裡氏一派則更加務實,註重實際器械的研究。秦墨之所以選擇在秦國紮根,並支持秦國統一戰爭,主要是因為自“商鞅變法”之後,秦國以法傢思想為治國根基,講究以嚴酷的制度治國,註重法制,獎勵創新和耕戰,因此,相裡氏一派願意為秦國效力。
三是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政治制度對具有準軍事性質的墨傢來說頗有吸引力。實行商鞅變法後,秦國獎勵耕戰,以軍功授爵和土地,整個國傢被有效地整合起來,這與講究嚴密組織的墨傢頗為類似。
四是墨傢擅長城防,擅長攻守器械的研發,有利於幫助秦國防禦國土,為對外戰爭制造器械。在古代社會,墨傢向來以高超的軍事器械技術著稱,再加上軍事力量強悍,《呂氏春秋·上德篇》中記載:“孟勝為墨者鉅子,善荊之陽城君,陽城君令守於國。毀璜以為符,約曰符合聽之。”,《墨子·公輸》還曾記載墨子幫助楚國建造攻城器械攻打宋國的故事,如果可以得到墨傢的軍事技術幫助,這對地處邊陲、軍事技術較為落後的秦國無疑是大有裨益。


墨傢學說對秦國統一天下產生深遠影響
墨傢學說內容繁多,但可以用“墨子十論”概括: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可以說,秦國之所以得以統一天下,不全是法傢思想的勝利,墨傢學說也對秦國統一天下產生深遠影響。
一是尚賢思想對秦國大政方針的影響。墨傢學說認為,國傢要想得到有效的治理,必須重用賢人,要“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眾也”,而賢人的標準隻取決於是否具備相應的才能,不能局限於出身情況。前面已經提及,秦國因地域劣勢,長期有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傳統,墨傢主張的“尚賢”理論很容易得到秦國君主的認可,進而為日後的商鞅變法奠定瞭基礎,並最終以法令的形式成為一項制度。
二是尚同思想為秦國實施商鞅變法和統一天下提供瞭理論依據。一方面,尚同思想為秦國強化連坐制度提供瞭理論依據。墨子為瞭實現他“尚同”的期望,提出瞭一項原則:“上同而不下比”、“ 不下比”,一首詩是說下面的百姓不準結黨為奸,隱瞞當地實情。換句話說,隻有把全國人民都當作自己的耳目,高高在上的天子才能有效地賞善罰惡,治理好國傢。
是以數千萬裡之外有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鄉裡未遍聞,天子得而賞之。數千萬裡之外有為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鄉裡未遍聞,天子得而罰之。是以舉天下之人皆恐懼振動惕栗,不敢為淫暴,曰:天子之視聽也神。——《墨子·尚同·中》
這些主張無形之中為秦國實行的連坐制進行瞭理論背書,從制度層面增強瞭連坐制的合理性和正統性。
另一方面,墨子政治理論的核心是“尚同”,實際就是《孫子兵法》中“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巧妙的簡化,意思是思想要統一,全國老百姓和國君的想法要一致。這話表面上看起來不足為奇,卻蘊含著糾正春秋時代“政出多門”——國傢權力分散,中央領導軟弱——這一長期弊端的深層意思。為適應戰國初期各國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墨子就把這句名言引伸發揮,為建立君主制中央集權政體理論與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三是墨傢的非攻思想贊賞“義戰”,為秦國對外發動戰爭提供瞭思想借鑒。墨傢最初強調非攻,反對戰爭,但隻是反對“強凌弱、眾暴寡”的不義戰爭,這就使得戰國後期的秦國頻頻發動戰爭,但時常要為自己的出兵尋求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試圖做到師出有名。
四是墨傢的軍事貢獻對秦國強大幫助甚大。墨傢擅長制造軍事器械和守城技術,墨子的首席弟子禽滑厘,曾請教墨子防守和攻城的十二種辦法:“臨、鉤、沖、梯、堙、水、穴、突、空洞、蟻傅、轒轀、軒車。”,《墨子·備城門》中說:“城上四隅……四尉舍焉。”“百步一亭……亭一尉,尉必取有重厚忠信可任事者。”,秦國君主積極吸納秦墨弟子為己效力,充分利用墨傢子弟在軍事工程和武器制造方面的專長,軍事實力不斷強大。墨傢軍事思想也對秦國律法制度影響很深,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關於秦在法律、職官名稱、計量制度及語詞的書寫格式方面同《墨子··備城門》以下各篇很相似。
結語
總的來說,秦國之所以能夠從偏居一偶的弱國,逐漸強大起來,最終逐一消滅關東諸國,主要依靠的是法傢思想治國,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秦墨也在助推秦國強大的過程中,得到瞭秦國君主的重用,其尚賢、尚同、非攻、軍事思想和技術都對秦國統一天下產生瞭深遠的影響。
可以說,秦墨之所以積極參與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並非徹底忘記墨傢學說的要義,秦國開疆拓土、統一天下的過程,也是墨傢主張被應用到政治、軍事實踐並取得成效的過程。但是,由於墨傢學說理念與逐漸膨脹的秦國漸行漸遠,墨傢思想過於理想化,再加上秦國在戰國後期逐漸成為窮兵黷武的軍事強國,這一切都是信奉兼愛非攻思想的墨傢子弟難以接受的,而講究軍事集權的秦國也難以接受內部存在墨傢這樣一個紀律嚴明、具有準軍事性質的強大組織,秦國更傾向於利用墨傢子弟的軍事技能,逐漸將其邊緣化,待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墨傢已經失去瞭利用價值,反而成為瞭中央集權潛在的不安定因素,雖然限於史料的缺乏,我們不知道墨傢最終隕落消亡的具體過程,但是,墨傢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