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清朝前期“金錢鼠尾”的發型是怎麼樣的?為什麼康熙的畫像不是“金錢鼠尾”?

清朝前期“金錢鼠尾”的發型是怎麼樣的?為什麼康熙的畫像不是“金錢鼠尾”?

時間:2020-02-11 17:41:20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清朝前期“金錢鼠尾”的發型是怎麼樣的?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眾所周知,清朝入關之後,曾發佈過極為嚴厲的“剃發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執行口號便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而從清朝發型的發展來看,雖然留發面積在逐步增多,但至少在乾隆以前還保留著“金錢鼠尾”的發型,那麼為何康熙畫像的耳邊會出現頭發呢?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康熙讀書像》

清朝發型的變化史,從“鼠尾”到“豬尾”再到“牛尾”

清朝其實早在入關前邊已經開始推行“剃發”政策,要求叛投自己的漢人全部改變發式,以此作為臣服的標志。入關前後曾一度有所放松,直到攻陷南京、蘇州、杭州之後,攝政王多爾袞認為大局已定,這才重新頒發“剃發令”,並嚴厲推行“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高壓政策,甚至“剃發不如式者亦斬”。

而從清朝的發型發展來看,清朝男子的發型其實並不全是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種“陰陽頭”,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變的,其中清初時期被稱為“金錢鼠尾”,清朝中期為“豬尾”,清朝後期則被稱為“牛尾”(即“陰陽頭”)。

清朝初期“金錢鼠尾”:即將絕大部分頭發剃掉,隻在腦後留小指粗細的一綹,擰成繩索一樣垂於腦後。由於這綹頭發的蓄發面積隻有一枚金錢大小,像是老鼠尾巴一樣,故而便被形象的稱為瞭“金錢鼠尾”(如上圖)。但由於當時全國各地經常因為剃發而爆發起義,因此清廷不得不對剃發政策進行調整,蓄發部位開始逐步由腦後轉移到頭頂,但蓄發面積仍然隻有細細的一綹。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訪清使團隨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的紀實畫稿則證明,直到乾隆時期清朝男子的發型還是金錢鼠尾。

清朝中期“豬尾”:在經歷瞭長期的鬥爭之後,清朝男子的發型仍在短暫的發生改變,須發面積逐步開始擴大,最終從金錢大小擴大到瞭掌心大小的面積,而這個發式又被形象的稱為瞭“豬尾”。(如上圖)不過,這種演變的速度卻極為緩慢,直到嘉慶四年(1799年)時,整個蓄發面積也不過全部頭發的三分之一。

清朝後期“陰陽頭”:嘉慶四年(1799年)以後,這種發型的變化開始加速,在不超過百年的時間裡,蓄發面積開始占到全部頭發的一半,最終演變為瞭將頂發四周邊緣隻剃去寸許,而中間保留長發、分三綹編成辮子一條垂在腦後,名為辮子或稱發辮,也就是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陰陽頭”(如上圖)

其實不止康熙,乾隆以前的皇帝畫像耳邊全都有頭發?

如上所述,直到乾隆年間,清朝男子的發型仍然以“金錢鼠尾”為主,那麼為何康熙畫像的耳邊卻有頭發呢?(如下圖)這顯然與“金錢鼠尾”的發式有著較大的差距。

翻閱資料查找之後,我發現其實不止是康熙皇帝,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再到順治、康熙,包括少年時期的雍正畫像,耳邊全部都有頭發(如下圖),反而是雍正成年以後,尤其是乾隆以後的皇帝畫像,耳邊開始變得極為幹凈。這個特殊的規律,顯然與清朝男子發型的演變史有著明顯的差異,這又是為何呢?

那麼是因為滿清入關之前發型不固定嗎?這個說法顯然站不住腳,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傳教士衛匡國在《韃靼見聞》中表示,女真已經出現瞭“隻留腦後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的發式。崇禎十七年(1644年),日本商人竹內藤因海難在北京旅居一年,他在《韃靼漂流記》中也對清朝男子的發型進行瞭描述“他們的人都剃頭,把頭頂上的頭發留下來,分成三綹編成辮子。他們男子把唇上的胡須留下來,把下面的剃掉。無論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樣。”可見,清朝入關之前,“金錢鼠尾”其實就是固定發型。

那麼是因為清朝皇帝剃發間隔太長頭發長出來瞭嗎?這個說法同樣難以站住腳,一是多位皇帝不太可能全部在頭發恰好長出之後進行畫像,這種巧合的可能性實在太小。二是普通人在畫像之前,還要精心打扮一番,更何況是皇帝,況且剃頭也用不瞭多少時間。

那麼是因為這些畫像乃是後人所畫嗎?這種說法同樣不對,根據查證,努爾哈赤生前共有兩張畫像流傳至今,而上面這幅便是收藏於沈陽故宮檔案館中,最接近真人的畫像。而我查閱瞭順治、康熙各個版本的畫像,發現竟然毫無例外的耳邊全有頭發,而這些畫像之中,不乏當朝畫師的作品。

如上所述,這個問題我也很是費解,如果說這些畫像全部為真的話,那麼隻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乾隆以前清朝皇帝的發式與普通百姓的可能不同,直到乾隆之後才開始統一。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