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最有名的兩個兒子!為何性格會如此迥異?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扶蘇和胡亥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秦始皇可以是偉大的帝王,但他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在教育子女方面,秦始皇的確十分失敗。他比較出名的兩個兒子,一個是公子扶蘇,一個是後來的秦二世胡亥。
這兩個孩子,可以說都沒有被教育成才,公子扶蘇性格懦弱,一言不合就自殺,也不調查清楚什麼狀況。胡亥就更不用說瞭,典型的敗傢子,把大秦帝國這偌大的傢業,居然拱手讓給瞭宦官趙高。

01公子扶蘇受到傳統儒傢教育影響,似乎不懂得什麼叫反抗。
秦始皇一直以來都將大兒子公子扶蘇當成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為此公子扶蘇所接受到的教育,當然是全國最好的。
秦國的博士集團領袖人物,便是當時的大儒傢淳於越。所以公子扶蘇當然是得到過淳於越的諄諄教導。
但是秦始皇我們是知道的,他對儒傢思想非常討厭,他是法傢的忠實擁護者。所以在法傢代表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開始摒棄儒傢。
可是儒傢當時在朝中是有一定勢力的,而且公子扶蘇是儒傢弟子,他當然要支持儒傢。結果秦始皇一怒之下,坑殺瞭部分儒生,而憤憤不平的公子扶蘇,也被打發到瞭蒙恬的軍中。
在秦始皇看來,儒傢的思想已經將公子扶蘇訓練得懦弱無能,所以秦始皇希望通過軍旅生涯,將扶蘇鍛煉成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軍事生涯的鍛煉,的確可以磨練扶蘇的脾性,可是儒傢思想的深入,早就已經無法改變。本身這是非常不錯的一個選擇,可萬萬沒想到的是,秦始皇突然就死瞭。
秦始皇的死,使得扶蘇歷練的生活也從此中斷。趙高和李斯密謀,將公子胡亥扶上瞭皇位。趙高是為瞭架空胡亥,將來自己做皇帝。

而李斯則是擔心扶蘇登基以後,會報復自己,畢竟李斯這位法傢代表人,跟扶蘇這位儒傢弟子是尿不到一個壺裡的。
封其書以皇帝璽,遣胡亥客奉書賜扶蘇於上郡。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史記》
所以扶蘇失去瞭皇位,可讓人不解的是,當秦二世將賜死的詔書傳達到扶蘇手裡的時候,大傢都勸他要起事,至少要調查清楚。可扶蘇卻認為父親要自己死,那必然就得去死瞭,這是典型的傳統儒傢思想,結果扶蘇就自殺瞭。

02秦二世胡亥吃喝玩樂,完全不把天下大事放在眼裡。
秦始皇工作繁忙,不僅要滅亡六國,還要修築長城,統一文字度量衡,偌大的秦始皇陵墓,他時不時也要去監工。
所以秦始皇壓根就沒有任何多餘的時間,去管理其他孩子。他將全部精力都給瞭公子扶蘇,其他孩子的教育問題就被忽視瞭。
比如說胡亥這個孩子,很顯然就是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他一心就想著上位,可是上位以後,到底該做些什麼?怎麼做才能夠將秦朝千秋萬代地延續下去?他從來不會去考慮這些問題。
他隻知道聽從趙高的建議,以至於後來,朝政大權都給瞭趙高,自己也成為瞭趙高手裡的傀儡。但凡受到一點教育,胡亥也不會變成這個德行。
趙高也是看中瞭胡亥這一點,他認為胡亥沒有什麼文化和思想,是非常好控制的。所以在慫恿李斯的時候,果斷推薦胡亥作為接班人。
其實不要說胡亥這個人,秦始皇其他幾個兒子,也都沒什麼能力。胡亥上臺以後,擔心自己的皇位被兄弟們搶走,所以先後將所有兄弟都給賜死瞭。

這些人難道就不會反抗一樣?當然不會,因為他們一來沒有足夠的實力跟胡亥對抗,二來沒有相應的能力做這些事情。
趙高曰:“嚴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誅,至收族,滅大臣而遠骨肉;貧者富之,賤者貴之。盡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親信者近之。此則陰德歸陛下EUR,害除而奸謀塞,群臣莫不被潤澤,蒙厚德,陛下則高枕肆志寵樂矣。計莫出於此。”二世然高之言,乃更為法律。於是群臣諸公子有罪,輒下高,令鞠治之。殺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財物入於縣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史記》
他們似乎已經屈服慣瞭,這就是秦始皇對其他孩子的教育現狀。其實在戰國時期,各國公子的教育,似乎都比較類似。嫡長子或者指定的繼承人才有資格受到良好教育,其他庶出的兒子,基本上都是淪為質子的命,更別說良好教育瞭。

03人無完人,秦始皇雄才大略,也隻能顧好自己的一生。
天底下沒有完美無缺的人,秦始皇也不例外。他這一生已經非常令人驚艷,如果再要求他做一個教育傢,我看有些過分瞭。
侯生、盧生相與譏議始皇,因亡去。始皇聞之,大怒曰:"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於是禦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軍於上郡。---《資治通鑒》
秦始皇自幼就在夾縫中生存,在他登基以後,呂不韋掌控朝政,母親淫亂後宮。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始皇帝,壓根就不會受到什麼良好的教育。
他長大以後,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奪取瞭呂不韋的權力,而且將與母親淫亂的嫪毐一黨給消滅瞭,終於真正掌握瞭秦國的大權。
這個時候他才真正開始瞭征伐天下之路。平定天下六國談何容易,秦始皇沿用當年秦昭襄王遠交近攻的策略,團結偏遠的齊國,從身邊的韓國、趙國以及魏國這三晉下手。
隨後燕國、楚國也就相繼沉淪瞭,等到這五國都被秦始皇消滅以後,齊國居然不戰而降。從此秦始皇完成瞭一統天下的重任。
他不希望天下再像過去周王室那樣搞分封制度。因為分封就預示著分裂,所以他徹底實行郡縣制度,我們現在實行的行省制,其實就源自於郡縣制。
此後,秦始皇將各國長城連成一片,以此抵擋匈奴人的進攻。又實行瞭車同軌書同文的政策,全國統一以法治國等等。這些事情都是秦始皇所需要操勞的。
當然瞭,他也求長生不老,並且為此花費巨大。所以說人無完人,在子女教育方面他的確投入的精力不多。倒不是說他不願意教育孩子,而是因為他實在是太忙瞭。

總結:教育實在是太重要,否則富不過三代不是夢。
秦始皇沒有教育好扶蘇和胡亥,所以秦朝短短十多年時間就滅亡瞭。同樣劉備沒有教育好劉禪,蜀漢王朝隻能偏安一隅。司馬炎沒有教育好司馬衷,西晉王朝五十年終結。隋文帝楊堅沒有教育好隋煬帝楊廣,結果隋朝也是兩代而終結。
富不過三代,果真是一個魔咒嗎?由此可見子女的教育問題,的確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正是因為父母缺少對子女的關心,所以子女們成瞭不學無術之人。
普通傢庭要想望子成龍,那就要註重教育。富裕傢庭希望孩子延續富足的生活,那也需要註重教育。傢裡真的有江山需要繼承的,那更加需要註重教育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