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奪嫡”大阿哥胤褆為何始終沒有機會?康熙為何明立皇儲?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九子奪嫡”大阿哥胤褆為何始終沒有機會?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古之皇權傳承,一般依據三種選擇皇儲的方式:立長、立嫡、立賢。因為“賢”的評判標準比較籠統,主觀因素較大,也難以令人信服,所以皇儲人選的選擇一般以立長、立嫡為主。清王朝雖然是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但在康熙皇帝繼位以後,受中原地區歷史悠久之漢文化長時間的強大同化和融合,康熙皇帝為瞭威服朝臣、保證太子威信,也隻能按照立長、立嫡兩種原則來選擇皇儲人選。
自後金政權建立者努爾哈赤始,清朝一直未明確設立太子,因此帶來的皇權之爭始終伴隨著皇權更迭,但康熙皇帝之所以做出明立皇儲的決定,卻並非出自對皇子奪嫡的擔憂。

那麼,康熙皇帝明立皇儲的目的何在
康熙十四年,22歲的康熙皇帝將剛滿周歲的嫡出皇子——愛新覺羅·胤礽明立為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皇帝原配嫡後——孝誠仁皇後所出第二子,因長子早夭,其乃系康熙皇帝事實上的嫡長子。當時康熙皇帝已經生育皇子9位,但卻已有5子早夭,而且幾乎全都夭折在兩歲之時。對於胤礽能不能活過兩歲,康熙皇帝心中並沒有把握,他之所以如此著急的明立其為太子乃系出自兩方面的考慮:
1、康熙十四年,正值“三藩之亂”的關鍵時期,清軍節節敗退,吳三桂的大軍直逼長江,已經明顯打出瞭南北分治乃至直逼京城、顛覆皇權的戰場優勢。當初不顧朝臣反對,力主撤藩才主觀導致“三藩之亂”爆發的康熙皇帝自然就會受到皇室宗親、滿洲勛貴乃至朝堂諸臣的質疑。而這些質疑聲音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當朝大學士,當初力薦斬殺主戰大臣的赫舍裡·索額圖。
索額圖,乃系孝誠仁皇後親叔叔,康熙帝嫡子胤礽的叔外公。為瞭壓制朝野質疑聲音,維護皇權權威,康熙皇帝隻能用冊立索額圖外孫為皇太子的辦法,對其進行安撫和拉攏,以達到穩固皇權的最終目的。

《康熙王朝》索額圖劇照
2、康熙皇帝即位之初,鰲拜權傾朝野,權勢凌駕於康熙皇帝之上,“文武各官,盡出伊門”。為瞭扳倒鰲拜,真正意義上掌握朝政大權,實現中央集權,孝莊太後決定讓康熙皇帝迎娶當時唯一能夠鰲拜制衡的輔政大臣之首——索尼的孫女赫舍裡氏,即為後來的孝誠仁皇後。在赫舍裡傢族的鼎力相助下,康熙皇帝得以智除鰲拜,掌握朝政大權。
康熙皇帝和孝誠仁皇後之間雖為政治聯姻,但兩個12歲的孩子,在如此艱難的時期患難與共、相濡以沫,兩人之間的感情深厚程度可想而知。孝誠仁皇後生育胤礽時,難產而死,讓康熙皇帝悲痛異常,為彌補發妻早逝的感情空虛,康熙皇帝明立胤礽為皇儲,也算是癡情男子的必然選擇。
那麼,同樣擁有強大的外戚勢力,擁有長子優勢的皇長子胤褆到底差在哪裡?
和嫡子胤礽相比,康熙帝皇長子胤褆幾乎擁有等同的皇儲必備條件。在接連四子早夭後,胤褆得以順利突破兩歲的生死關卡,讓康熙皇帝開始對其刮目相看,更增加瞭對其母惠妃納喇氏的恩寵。

當時的胤褆已然成為瞭康熙皇帝事實上的皇長子,而且除瞭長子身份外,他還有一個實力強大,正受康熙皇帝倚重和恩寵的後臺——納蘭明珠。從輩分上講,納蘭明珠乃系康熙皇帝的堂姑父;從外戚關系上講,納蘭明珠又是皇長子胤褆的叔外公,乃系和索額圖一樣的皇親國戚。更重要的是,當時的納蘭明珠正擔任兵部尚書,而且是力主康熙皇帝撤藩的主戰派代表人物。就當時清廷正值節節敗退的關鍵時刻,康熙皇帝對於納蘭明珠的倚重甚至超過瞭大學士索額圖。
但前線戰事的不利,短時間內無法挽回,而朝野上下的質疑聲音已經到瞭讓康熙皇帝不得不有所舉動的時候。再加上孝誠仁皇後在康熙皇帝內中絕對無法撼動的特殊地位,胤礽高貴、顯赫的嫡出身份,讓康熙皇帝隻能選擇胤礽而舍棄瞭胤褆。
也就是說,相對於嫡子胤礽,皇長子胤褆的先天性條件並不差,甚至有超越胤礽的部分存在。但因為命運使然,時機不對,讓康熙皇帝不得不選擇瞭胤礽為皇儲,以安朝臣質疑聲音。

《雍正王朝》皇長子胤褆劇照
既然條件優越,一廢太子時,皇長子胤褆又為何敗下陣來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訓,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為由,將身居太子之位長達33年的胤礽廢黜,並將其禁錮看守。而負責看守胤礽的,正是當初錯失太子之位的皇長子胤褆。
此時的胤褆,雖然和胤礽一樣,都失去瞭深為倚重的外戚勢力,但其因為長子身份,為康熙皇帝出力做多、建功最多。按照當時服務於清廷的傳教士白晉所言,當時的胤褆乃系“才華橫溢,並具有其他種種美德”的美男子,深受康熙皇帝喜愛。也就是說,胤礽被廢黜太子之位後,距離皇儲位置最近的就屬皇長子胤褆。
可在胤礽被廢乃至禁錮以後,皇長子胤褆卻將自己的性格秉性全部暴露,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在康熙皇帝明確表示“胤褆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以後,胤褆的依然繼續自己的愚蠢舉動。《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記載瞭皇長子胤褆在此以後的具體表現:
允禔奏曰:“允礽所行卑污,失人心。術士張明德嘗相允禩必大貴。如誅允礽,不必出皇父手。”上怒,詔斥允禔兇頑愚昧,並戒諸皇子勿縱屬下人生事。

根據《清實錄·聖祖實錄》的記載,廢黜胤礽之時,康熙皇帝“且諭且泣”乃至“復痛哭仆地”,一副悲痛欲絕、痛不欲生的模樣。胤礽畢竟是當瞭33年的太子,畢竟和康熙皇帝之間有著極為深厚的父子感情,胤礽一朝被廢,康熙皇帝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可就在康熙皇帝如此悲傷的時候,皇長子胤褆竟然提出“請誅胤礽”之冷血無情、暴戾無義之奏請,胤褆會在康熙皇帝心中落得什麼印象,可想而知。
而就在康熙皇帝對皇長子胤褆失望透頂的時候,皇三子胤祉又向康熙皇帝舉報瞭胤褆“用喇嘛巴漢格隆魘術魘鎮胤礽”之罪行,讓康熙皇帝對其徹底失望,“命監守,尋奪爵,幽於第”,徹底失去瞭成為皇儲的可能。

後記:康熙帝皇長子胤褆,擁有長子身份,且為父做事最多、建功最甚,較之嫡出皇子胤礽而言,幾乎擁有同一水平的競爭優勢。但康熙十四年的命運使然、時機不利,讓胤褆錯失皇儲位置後,心有不滿乃至生出諸多荒唐、愚昧之魘害甚至謀害太子胤礽的舉動。這些被康熙皇帝深為不容的舉動,在一廢太子的時候,得以集中爆發,讓其徹底失去繼位可能。
皇長子胤褆之所以成不瞭太子,命運不濟占據部分原因,但自己作死才是最為關鍵的制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