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三國典型的悲劇!蜀漢的滅亡不該有薑維承擔責任!

三國典型的悲劇!蜀漢的滅亡不該有薑維承擔責任!

時間:2020-02-13 08:49:2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為什麼說薑維是悲劇的?下面小編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在《三國演義》的視角中,以蜀漢的興亡衰敗作為整個故事的敘述主線,然而,整個蜀國的故事,卻是一個悲劇的典型:

劉備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關羽威震華夏卻轉瞬敗走麥城;張飛力敵萬人卻死於宵小之手;諸葛亮六出祁山卻最終功敗垂成……

這些三國前期的英雄雖然有著悲劇的結局,但卻曾經有過氣吞山河,豪氣幹雲的雄偉功績。而薑維,作為一個曾經的魏將,卻承載瞭本不應該由他背負的整個蜀漢理想破滅的最大悲劇。

薑維,字伯約,天水人。他的父親曾經為曹魏政權血灑沙場,馬革裹屍,薑維由於父親的緣故,被提拔為瞭天水郡的參軍。或許,他也曾經想像父親一樣縱橫馳騁,為大魏捐軀。然而歷史總是愛和人開玩笑,薑維最終歸降瞭諸葛亮,傾心拜在其門下,成為瞭孔明之後,蜀漢唯一有能力與魏國一決高低的將領。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初次北伐中原時,運籌帷幄智取三城,所到之處無不望風而逃,唯有薑維識破瞭諸葛亮的計策,定下埋伏,險些活捉瞭趙雲。當然,按照《演義》“諸葛多智而近妖的傳統”,諸葛亮很快便重新部署,使出一招反間計,賺的薑維走投無路,隻得倒戈卸甲,以禮來降。

在整個《演義》的故事線中,狡詐陰險如曹操者,聰明睿智如周瑜者,反復無常如司馬懿者,紛紛落敗在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之下,但作者偏偏設計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卒薑維,打破瞭諸葛亮算無遺策的記錄,這既是作者對薑維的偏愛,也象征著薑維有著優秀的能力,扛起“後諸葛時代”的蜀漢大旗。

諸葛亮得到薑維,大喜過往,準備將畢生兵法所學交予薑維,將其培養成自己的繼承人。他在寫給蔣琬的信中說:“薑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他將薑維的能力放在蜀漢的老革命馬良之上,足見對薑維的重視與偏愛。

其實,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他怎麼會看不出漢室不可復興,曹魏不可卒除的局勢,他怎麼會不知道蜀國是一盤死棋,他何苦將薑維也拉入自己的苦海,做著西西弗斯的無用之功呢?

其實,諸葛孔明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伐賊,王業亦亡”,那倒不如豁出去全力以赴戰一場。他肯定從這個崇拜鄭玄的年輕人身上,看到瞭自己曾經的影子;他肯定知道,這個目光炯炯,面容堅毅的年輕人一定也心懷漢室,是和自己一樣的理想主義者;他肯定明白,對於理想主義者而言,放棄比失敗更難忍受。

薑維的父親早亡,自幼便和母親相依為命,熟讀儒傢經略的薑維當然是一個孝順的孩子,但在蜀漢軍中,他顯然已經接受瞭諸葛亮的價值觀,為一個早已滅亡瞭十餘年的漢室政權做著不可能的復興,像隻飛蛾一般,毅然決然的撲進瞭那若明若暗的燈火之中。

薑維的母親思子心切,給兒子寫信,讓他尋找一味中藥當歸,意即喚子早歸。自古忠孝難兩全,薑維回信道:“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遠志也是一味藥材,薑維自此之後再也沒有回過自己的故鄉。

“長星昨夜墜前營”,公元234年,漢丞相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在《演義》中,孔明臨終前將自己的畢生心血《兵法二十四篇》交給瞭薑維,從此之後,薑維正式“繼丞相之遺志,討篡漢之逆賊”。

在《三國演義》中,薑維九伐中原,其實在歷史上,薑維北伐瞭十一次之多,但無一例外,悉數敗北。

在蜀漢外部,鄧艾、鐘會等人都是薑維的有力對手;而蜀漢內部,蔣琬、費禕等人都不贊同北伐的策略,暗中掣肘於薑維,加之劉禪的近臣黃皓興風作浪,薑維成為瞭處在夾縫中的人,北伐之路步步維艱。

曾經一度的,薑維將鄧艾圍困在祁山之上,而黃皓擔心薑維功勞過大,連忙慫恿劉禪讓薑維退軍。這一幕不禁讓人想到直搗黃龍的嶽飛,正待收拾舊山河,奈何十二道金牌連發,功敗垂成。

薑維之路,實在要比諸葛亮坎坷的多。

諸葛亮念念不忘的是先帝,而薑維年年不忘的是丞相。然而大廈將傾,狂瀾既倒,蜀漢的命運已是雨中浮萍一般飄搖無依,英明神武如諸葛亮者,也不過是盡己之能,為蜀漢強行延壽罷瞭。而薑維,為劉備諸葛亮興復漢室的理想,站好瞭最後一班崗。

公元263年,魏軍在鐘會、鄧艾的統率下大舉伐蜀,情勢萬分危急,薑維放棄瞭戰略重地漢中,轉移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閣防備鐘會,鐘會久攻不下,正當撤軍之時,卻傳來瞭一個猶如晴天霹靂一般的消息——鄧艾率小股部隊繞道逼近成都,後主劉禪在譙周等人的煽動下,成都不戰而降。

此時此刻,一切的抵抗都失去瞭意義,一股無名的怒火燃遍瞭每一位在前線浴血奮戰的將士,“吾等死戰,何故先降耶?”但是將士們的憤怒很快就平息瞭下來。

是啊,蜀漢國小力弱,將士們連年征戰,將軍白發征夫淚,早已是不堪重負,就這樣結束戰爭,或許對每一個人都有好處。畢竟,人們隻關心與自己休戚相關的東西。

按照常理來論,故事到這裡應該要結束瞭,無論是丞相的知遇之恩還是自己的忠君愛國之情,薑維能夠做到這一步,為一個行將就木的政權舍生忘死到這種程度,已經是很足夠的瞭。

但是薑維畢竟是薑維,在朝中大臣的打壓之下他沒有放棄,在強敵環伺的戰場上他沒有放棄,在後方皇帝的掣肘之中他也沒有放棄,那麼現在,皇帝投降,國傢滅亡,又有什麼理由能夠讓他放棄自己的理想,向命運做出妥協呢?

他在給劉禪的密折中寫道:“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薑維早就看出瞭鐘會的野心,他慫恿鐘會殺掉鄧艾,舉兵自立。而鐘會也很欣賞薑維的才華,兩人一拍即合,說幹就幹。

本來,這個計劃成功之後,薑維便可借機殺掉鐘會,重新奪回益州,繼續堅持抵抗。但是鐘會操之過急,事情敗露瞭出去,魏軍將士紛紛起來反抗,鐘會、鄧艾、薑維三人在亂軍中皆被殺害。

他臨終前的一呼:“吾計不成,乃天意也!”執著反抗天命到如此程度的薑維,終於還是在最後一刻,信瞭天。

從劉備起兵的那一刻,蜀漢政權的所有人便開始瞭一場與天賭命的大夢。他們看見過希望:赤壁的火光,西川的稻米,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關雲長的青龍偃月刀。

他們也感受過幻滅:猇亭的烈焰,白帝的托孤,關張的殉難,上方谷的瓢潑大雨。

蜀漢的所有人,都在漢末三國的的亂世之中盡力的發光發熱,雖然都是以悲劇作為終章,但他們曾經榮耀過,也算不得遺憾。

唯獨薑維,從加入蜀漢的第一天起,整個國傢便像一輛過載的大車無可挽回的走向瞭下坡,薑維便是那個拼死擋在車輪之前的人。

所有的輝煌與榮耀,不過是別人口耳相傳的流光碎影,他從來沒有擁有過,就談不上理解失去的滋味。

最終,他的奮鬥成為瞭別人樂不思蜀的資本,成瞭豎子在史書中的笑料,成瞭整個三國最大的悲劇。

悲劇在表現對偉大崇高的人的摧毀的同時,更表現出無法摧毀的人的偉大和崇高。

蜀之亡,非將軍之罪也!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