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為什麼中國古代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什麼是“嫡長子”?

為什麼中國古代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什麼是“嫡長子”?

時間:2020-02-14 08:09:2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為什麼中國古代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對於現在的人來說,認為生男生女都一樣,對於那些重男輕女的思想很難理解。其實這樣的問題對於如今的我們來說確實是沒什麼區別的,因為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是沒有什麼大傢大業需要後代繼承的,就算是真有,沒有兒子問題不大,因為現在也完全可以交給女兒繼承。但是古代就不行,王位自古都是傳男不傳女,如果沒有兒子那就意味著可能就要亡國瞭。

可是有人又問瞭,古代的皇帝有那麼多的老婆,都給皇帝生兒子,都能母憑子貴,那誰才是“最貴”的呢?在西周的時候都是以正室為最貴,因為西周的傳位制度是嫡長子繼承制。

隻有正室生的孩子,才能叫做嫡長子。才有權利繼承君王的一切,而且為瞭避免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爭奪王位,互相殘殺的局面。周王室還硬性規定:“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就是說不管嫡長子什麼德行,有沒有能力,隻有他才有資格繼承王位,因為這是天意。

而且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好好輔助他,這種強硬的嫡長子繼承制必然存在很多漏洞。所以一直以來都遭到多方面的打擊,其中最為致命的打擊就是來自外公傢族的打擊。

在歷史上被稱為外戚幹政!

外戚幹政有一個非常必要的條件,就是你必須得有一個強有力的外公或者老丈人也可以。

外戚幹政從春秋時期就有,而且一般都是發生在正室以外的側室上,因為正室可以憑借自己的嫡長子名正言順成為全國上下最有權力的女人,但是側室卻就沒有這個機會。

如果這個時候,側室的兒子非常有能力,在國內也有支持者,那就很容易發生外戚幹政,春秋時期的婚姻一般都是諸侯國之間的政治聯姻,幾乎都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鄰國的國君。

這樣做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女兒生的孩子能成為鄰國的國君,那自己就很有可能是鄰國最有權力的人,因為國君是自己的外孫,太後又是自己的女兒,有瞭這層關系對外公的地位都有大大的提高。

春秋時期申國的國君申侯,為瞭替自己的外孫搶回周天子的位置,甚至不惜把犬戎軍引到周王室,直接導致瞭西周的滅亡,可見外公的力量是多麼的可怕。

而且當年齊僖公因為喜歡鄭莊公的兒子世子忽,兩次要把自己女兒嫁給他。

這種事情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求之不得的好事,當時齊國在中原是大國,如果能有這樣一個強有力的老丈人做後盾,那自己以後在很多事情上都會非常的順利,可是這樣的好事,居然被世子忽給拒絕瞭。

最終因為失去瞭這個強有力的外援,導致世子忽剛繼位不久,就被他的弟弟公子突把位置給搶瞭。

因為他弟弟的外公是當時宋國非常有權勢的雍氏傢族,雍氏傢族傢族為瞭增加自己未來的政治籌碼,設計綁架瞭鄭國的大臣祭仲,強迫他廢掉世子忽,重立公子突。

如果說當時世子忽答應齊僖公的請求,成為人傢的女婿,以齊國當時的實力,絕對沒人敢動世子忽,世子忽也不會失去王位。

所以強有力的外公永遠都是,自己政治道路上的前進的助力。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