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統一天下真的是偶然嗎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對秦國統一天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傢參考。
秦國能統一天下,必然中隱含著偶然因素。
一般分析都認為,秦國地理位置優越,秦人作戰勇敢,商鞅變法後國力快速上升,經過幾代人的奮鬥,已經卓然於世,滅掉其他國傢乃理所當然的事情。這些是秦國能夠統一天下的基礎,我並不否認這些觀點,但僅憑這些還不夠。
下面我們來分析下,秦國統一進程中的3個偶然因素,倘若這些因素不出現,最終鹿死誰手還很難說。
第一個偶然因素,楚懷王變白癡,楚國夢破碎。
提起楚懷王,估計大傢立馬就想到瞭張儀,那個把楚懷王騙得一愣一愣的傢夥,楚懷王那副憨態可掬、白癡可笑的形象浮現在眼前。
實際上,剛剛即位的楚懷王完全不是那副形象,那時候的他,勵精圖治、重用賢才,楚國國力強盛無比,力壓魏齊,合縱伐秦,享受著世人艷羨的目光。
楚懷王早期,破格提拔任用昭陽、昭睢、莊蹻、唐昧、屈原、昭滑、陳軫、蘇代、田忌、公孫衍等人,楚國人才濟濟,國勢強盛。
越國在齊國的慫恿下,攻擊楚國,楚懷王沒有認慫,積極調整兵力,最終滅瞭越國。
如果楚懷王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楚國前途不可限量,因為楚國當時已經是數一數二的大國瞭。遺憾的是,楚懷王娶瞭美女鄭袖後,開始一天天的墮落瞭,親小人、遠君子,先後在丹陽之戰、垂沙之戰中慘敗,最後被其女婿秦昭襄王搞死,可嘆可悲!

第二個偶然因素,齊國在極盛之時,被打殘,齊國夢破碎。
齊國在垂沙之戰中擊敗楚國後,國力到達頂峰,一度秦國也要看齊國眼色行事,照此發展下去,並非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可惜的是,二十多年前的一次軍事行動給齊國帶來瞭噩夢。
齊宣王時,齊國差點兒滅瞭燕國;齊閔王滅瞭宋國後,諸侯眼紅,在燕國的號召下,其他國傢紛紛出兵出力,差點兒把齊國搞廢瞭。之後雖然復瞭國,但也隻是茍延殘喘,再也不能參與稱霸瞭。

倘若換上一位低調英明的君主,滅宋行為不要那麼張揚、諸侯進攻時不要瞎指揮,齊國也不至於垮得那麼快、那麼徹底。
齊國一蹶不振後,主攻部隊燕國沒有得到多少好處,倒是給秦國做瞭嫁衣。
第三個偶然因素,秦國連續出瞭六七代傑出的君主,實屬難得。
自秦獻公奮起扭轉乾坤後,秦國經歷瞭好幾代國君,出現瞭一個很詭異的現象:牛掰的君主在位時間都比較長,比方說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嬴政,在位時間都超過瞭20年;平庸的君主在位時間都很短,比方說秦武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在位時間都不超過5年。
假若反過來,秦孝公在位時間減一半、秦武王在位時間延長一倍,秦國還能夠囂張跋扈、欺凌諸侯嗎?我想可能性不大,甚至還會被欺凌!
抑或說,秦昭襄王壽命短一點,繼位者像趙國的趙遷那樣,胡搞一番,恐怕歷史都要改寫。

綜上所述,秦國具有統一天下的硬條件:地理位置優越、百姓驍勇善戰、商鞅變法後國力急劇上升。但僅有這些因素還不足以統一天下,因為他的對手楚國、齊國也都具備這些條件,隻可惜,楚懷王沒有堅持到底,後期掉鏈子瞭;齊國貪婪跋扈,被燕國搞廢瞭;秦國英明君主長壽、平庸君主短命,在這些偶然因素的加持下,秦國才笑到瞭最後。請選中你要保存的內容,粘貼到此文本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