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司馬遷貶劉邦誇項羽為什麼還能流傳下來?漢武帝和漢宣帝沒意見嗎?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史記》貶劉邦誇項羽為何還能流傳下來?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史記》在漢武帝時期是禁書,和清朝時期的《紅樓夢》一樣,都曾經被封禁瞭一段時間。為此司馬遷防止該書被禁,所以他寫完這本書以後,將《史記》給藏瞭起來。
具體藏在什麼地方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不過應該是在司馬遷女兒那裡。漢武帝時期,《史記》壓根就沒有問世,在司馬遷死後,一直到漢宣帝時期,《史記》才被公之於眾,所以漢武帝根本就沒有機會銷毀這本書。

01《史記》能夠問世,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功不可沒。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曾經說過,因為這本書裡寫瞭不少批判當時社會情況的事情,而且寫實的情況居多,肯定不會那麼順利被發表。情況嚴重的話,甚至會被銷毀。
為此司馬遷認為,這本書應該藏在深山之中,等到合適的機會再發表出來,留給後世。可是誰又能在深山讓大傢看到這本書呢?而司馬遷的女兒傢中恰好有一份《史記》,所以我認為司馬遷在寫完這本書以後,將這本書傳給瞭自己的女兒代為保管。
忠弟惲,字子幼,以忠任為郎,補常侍騎,惲母,司馬遷女也。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頗為《春秋》。以材能稱。好交英俊諸儒,名顯朝廷,擢為左曹。霍氏謀反,惲先聞知,因侍中金安上以聞,召見言狀。霍氏伏誅,惲等五人皆封,惲為平通侯,遷中郎將。---《史記》
可憐的司馬遷一命嗚呼後,他的女兒成為瞭《史記》的唯一傳承人。不過他的女兒比較幸運,嫁給瞭楊敞,而楊敞在漢朝做到瞭丞相的高位。

《史記》能夠被保存下來,楊敞的功勞是不小的。楊敞和司馬遷的女兒生瞭倆兒子,其中有一個叫楊惲。
楊惲從小就喜歡讀《史記》,而且常常讀得落淚。當時也看不到什麼狗血虐心的劇,楊惲被《史記》感動是很正常的。
可是楊惲被感動瞭還不夠,他認為其他人也應該被《史記》所感動。所以楊惲就上書漢宣帝,當時已經是漢武帝的重孫劉詢做皇帝瞭。
楊惲希望漢宣帝批準將《史記》公開發表。在漢宣帝的推動下,這本書才公之於眾。所以如果說真正對《史記》的發表有重大貢獻的君主,應該就是漢宣帝。
漢宣帝自幼生長在牢中,後來又做瞭一段時間平民,他對老百姓是更加親切的。相反,對漢武帝比較陌生,他的爺爺劉據、父親劉進全都是被漢武帝間接殺害的,所以劉詢對漢武帝的感情相當復雜。
《史記》的問世,包含著劉詢對公道人心的一種態度。他似乎覺得真實的東西不應該遮遮掩掩,《史記》就是最好的見證,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種選擇。

02漢宣帝未必會因為劉邦被寫成流氓而感到憤怒。
在《史記》當中,劉邦的形象是相當滑稽的,簡直就是一個市井流氓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的成功,似乎是在為流氓們證明,他們才是這個世界上的最強王者。
要知道,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劉詢也是他的子孫後代之一。為什麼劉詢就會默許劉邦的這種形象問世呢?我認為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劉詢認為《史記》中的記載,是比較真實可信的。司馬遷在撰寫《史記》的時候,參考瞭大量的資料和民間傳說,所以相對來說比較可靠。
其次,劉詢覺得司馬遷為瞭《史記》付出瞭太多。司馬遷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他為瞭公道甚至不惜被處以死刑,為瞭《史記》忍受瞭宮刑這樣的奇恥大辱,應該值得後世銘記。
再者,當時沒有哪一部歷史著作能夠跟《史記》相抗衡。這本書是二十四史之首,被後世譽為無韻之離騷,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同樣高,實在是不可多得,漢宣帝舍不得封禁。
作為一名英明的漢朝皇帝,漢宣帝有理由將這麼好的書保存下來,流傳後世。恰逢楊惲大力推廣這本書,漢宣帝自然是要賣他一個面子的。

當時楊傢已經兩代公卿,世代侯爵,在朝中雖然沒有一手遮天,卻也是世傢大族的代表人物。楊惲更是被漢宣帝各種提拔,顯然是比較受重視的。
至後元二年,武帝疾,往來長楊、五柞宮,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上遣使者分條中都官獄系者,輕、重皆殺之。內謁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獄,吉拒閉,使者不得入,曾孫賴吉得全。因遭大赦,吉乃載曾孫送祖母史良娣傢。---《漢書》
一本書的問世並不能掀起什麼滔天巨浪,漢宣帝當時也想要在霍光去世以後,盡快穩定朝政,手握大權,自然要拉攏這些世傢貴族。

03司馬遷偏向項羽,貶低劉邦,也是情有可原的。
項羽在《史記》中的形象非常光輝鮮亮,以至於後世若幹文人都要以項羽作為自己的榜樣。相反的是,劉邦在《史記》當中的形象,卻如此的不堪。
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傢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蘗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裡,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漢書》
如此大的反差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大致的實情,應該正如司馬遷所描寫的那樣,實情的真相並不會有太大出入。隻不過司馬遷也是人,他在寫書的時候,應該是加入瞭不少個人的情感在裡面。
當時司馬遷為李廣的孫子李陵求情,因為李陵在打瞭敗仗以後投降瞭匈奴,司馬遷認為這是假投降,希望漢武帝給他一個機會。
結果漢武帝不僅沒有聽從司馬遷的建議,反而將李陵全傢誅殺,司馬遷也被打入牢中,等待死刑的裁決。
在漢朝有一個規定,如果被判瞭死刑不想死的話,就讓傢裡給點錢,改成宮刑。按照司馬遷的性格,宮刑是不可能的。
結果司馬遷偏偏接受瞭宮刑,為什麼?就是為瞭這本《史記》。他這輩子就希望完成父親司馬談的遺志,將這本《史記》給編寫完成。
這不是司馬遷一個人的事情,而是父子兩個人一生的努力結晶。司馬遷不能自私地一死瞭之,畢竟父親為之奮鬥瞭一生。
所以司馬遷對漢武帝是有怨恨的,在寫書的時候,不自然地當然會添油加醋一些。所以與史學嚴謹性相比,《史記》的文學性更強。從法律角度來說,司馬遷跟漢武帝有私仇,他的證據不足以被采信。

總結:漢武帝未必那麼小氣,《史記》說不定會在他手裡流傳後世。
漢武帝是千古一帝,是封建時代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他有著雄才大略,有著寬廣的胸襟。當然也會犯下不少的錯誤。
漢武帝是一個知錯就認錯的皇帝,在我們看來,他如果得知《史記》的存在,或許會幡然醒悟。他也是一個愛才之人,有如此傳奇的著作問世,他又憑什麼會毀掉呢?
漢朝是一個比較嚴謹的朝代,而漢武帝是一個懂得認錯的皇帝,輪臺罪己詔就是最好的見證,所以我認為生氣歸生氣,漢武帝如果知道這本書的存在,應該也會將《史記》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