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治國”會帶來什麼影響?宋太祖為什麼要“以文治國”?
“以文治國”會帶來什麼影響?下面小編為大傢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很多人都把宋朝軍弱的責任歸咎於宋太祖的“以文治國”國策,我覺得這需要客觀辯證的來看。

第一,北宋為什麼要以文治國?
眾所周知,晚唐之所以不振,很大程度上在於地方上尾大不掉的藩鎮割據,在唐朝滅亡之後,五代十國非但沒能重塑一個穩定繁榮的大一統國傢,反而進入瞭一個軍閥混戰禮崩樂壞的時代。究其原因,就在於地方勢力太過於強大,不僅阻礙瞭國傢統一的進程,反而還常常禍起蕭墻內亂不止,成為瞭當時急需解決的時代難題。
宋太祖有一統天下之才,先後南征北戰基本上統一瞭漢地,重建瞭大一統集權統治模式的帝國,但是在這個看似龐大,但內部松散的帝國內依然有禍起蕭墻的隱患,於是將地方節度使權力的收回就成為瞭中央需要考量的問題,所以若想帝國江山穩固,杯酒釋兵權後的“以文治國”或許是目前能想到的最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

第二,以文治國真的會影響到軍事嗎?
根據後世的歷史經驗來看,以文治國將文治立為首位,或許武治會受到影響,但是影響是不大的,像明清兩朝依然是文治為主,但並沒有掩蓋住它們在武略上面的榮耀,依然能夠開疆拓土令四海賓服。同樣,在北宋初期文治開啟之時,宋朝的軍事實力依然是強盛的,作為靠武力打天下的趙匡胤,不可能不知道軍事的重要性,對軍隊也留足瞭彈性空間。
至於宋中後期屢戰屢敗,一方面,因為宋朝的統治者貪圖安逸,能力且不及前人,玩不轉太祖設計的制度,反而信奉“以文治國”的教條主義,再加上宋軍將士久疏戰陣武備廢弛,文官貪腐蔚然成風,安能不敗乎。另一方面,北方外族強大勢力的崛起,從昔日的部落聯盟走向瞭聯合國傢模式,先有遼國後有金,金之後又是元,而這些外族在此時具備瞭問鼎中原的野心和實力。

總的來說,宋朝軍事羸弱的責任不應全怪在宋太祖身上,宋太祖的“以文治國”實質是唐宋經濟大變革時代和消除地方勢力坐大共同作用下的歷史結果,這時候的宋朝在經濟、政治體制機制方面也趨於完善,形成瞭以商品經濟為物質支撐,科舉制為依托的新型社會結構,經濟大發展也不可避免的出現在瞭開放的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