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漢朝的重農抑商導致瞭農民起義?為何這樣說?

漢朝的重農抑商導致瞭農民起義?為何這樣說?

時間:2020-02-17 17:36:2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漢朝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我們先從根子上說起。漢武帝重農抑商,想要阻止土地兼並,但土地兼並非但沒被治住,反而更嚴重瞭。西漢倒數第二任皇帝,也就是漢成帝在位的時候,有一位名叫陳湯的大臣向皇帝上書,說現在關東地區有錢人越來越多瞭,他們都大量兼並土地,還驅使老百姓為他們幹活。你看,重農抑商反而加劇瞭土地兼並,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背後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豪強們經營工商業遇上瞭障礙,他們也就開始找別的財路。當時的土地稅比商業稅要低得多,投資土地的風險也遠遠小於投資工商業。司馬遷就曾經用八個字來形容當時的豪強,叫“以末致財,以本守之”。“末”就是工商業,“本”就是農業,這八個字的意思是,靠工商業賺錢,再用這錢來投資土地。

豪強們把農民的土地買過來,改建成莊園,還會在莊園裡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生產。西漢末年在南陽郡有一個叫樊重的豪強,是當時數得上的大莊園主。樊重還有一個身份,他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外祖父。史書上說,樊重的莊園占地三百多頃,裡面修建瞭完善的水利設施,種植的農作物包括糧食、水果、桑樹,還挖瞭魚塘養魚,甚至還有草場,用來放牧牛羊,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農民把地賣給瞭豪強,很多就變成瞭豪強的勞動力。你可能會覺得,這些農民成天被豪強剝削,應該會成為起義的主力吧?歷史學傢漆俠根據《漢書》中的記載,把兩漢時期的農民起義全部整理瞭出來,結果發現,漢代的豪強主要分佈在長安、洛陽附近地區,但這一地區很少發生農民起義。因為農民依附豪強,總歸有口飯吃。而且這一地區的商業雖然受到瞭打擊,但仍比邊遠地區要發達。不少農民還可以發展一點副業,或者幹脆去城裡找點活幹,不會活不下去。反倒是很少有豪強活動的河北北部、山東東部以及安徽、湖北等地,成為農民起義的主要策源地。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背後的學問可就大瞭。農民把地賣給豪強以後,並不是全都賣身給瞭豪強。還有的不願意聽人使喚,就移民到更偏遠的地方去,開墾新的土地。在漢代,河北、山東以及長江以南的廣闊土地,都還有很多沒有開墾,這就成為移民的主要目的地。著名歷史學傢勞幹曾經根據《漢書》和《後漢書》裡的人口數據指出,漢代人口變化最明顯的地區是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

這一地區的人口在西漢末年隻占全國人口的2%左右,到瞭東漢中期,這一地區的人口已經占到瞭全國人口的15%。這主要是移民帶來的成果。需要註意的是,當時中國南方很可能還有大批移民沒有統計進來,因為這些人為瞭躲避政府的稅收和勞役,一頭躲進瞭深山老林,也就不會出現在政府的戶口簿上瞭。

大規模的移民帶來一個問題,新移民地區的農田水利設施質量很差,抗風險能力很弱。商業又不發達,農民發展不瞭什麼副業,隻能種田。一旦遇上天災,糧食歉收,農民就有可能活不下去。而且這些地方天高皇帝遠,地方官更容易胡作非為,農民會受到更多的壓迫。有一句俗話叫“窮山惡水出刁民”,雖然帶有地域歧視的色彩,背後其實也有一定道理:一個地區的人民如果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確實更容易選擇反抗。

在移民的過程中,還出現瞭一個現象,那就是移民們選出瞭自己的領袖。你想,移民到一個新的地方,要面臨多少問題。光是購買農具,開墾土地,就需要一大筆錢。一般的農戶出不起這筆錢,這時就需要發揮集體的力量,幾戶人傢組織起來,這樣才能生活下去。俗話說:“鳥無頭不飛”,在組織的過程中,就自然會產生領袖。

《三國志》經常出現一個詞叫“宗帥”,宗族的宗,元帥的帥。在漢獻帝建安三年,還發生瞭這麼一件事:淮南地區的軍閥袁術想要討伐占據江東的孫策,就偷偷聯絡瞭孫策地盤上一個名叫祖郎的人,約他一起出兵。這個祖郎就是丹陽地區的宗帥,丹陽就是今天的安徽宣城地區。你看,宗帥的力量之大,已經引起瞭軍閥的重視。那宗帥到底是什麼人呢?其實就是移民們的領袖。

總之,在新移民地區,生產設施比較差,地方官容易胡作非為,老百姓還擁有自己的領袖,爆發一場農民起義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都具備瞭。一旦遇上天災,這些地區就可能出亂子。前面提到,漢代的農民起義集中分佈在今天的河北、山東、安徽、湖北等地,這些地區剛好是前面提到的移民目的地。可見,發動起義的主要就是這些移民。

在西漢末年,爆發瞭著名的“綠林、赤眉起義”,這其實是兩場起義的合稱。綠林起義發生在湖北地區,起義軍占領瞭綠林山,所以被稱為“綠林軍”。後世就把占山為王的英雄豪傑稱為“綠林好漢”。綠林起義的起因是當時發生瞭饑荒,當地有兩個姓王的兄弟,老大叫王匡,老二叫王鳳。兩兄弟在當地本來就很有威望,經常為人調解矛盾,於是被推為領袖。你看,無論是地點、起因,還是領袖,這場起義完全符合前面說的幾個特征。

我們再來看赤眉起義。赤眉起義發生在山東沿海地區,起義軍把眉毛塗成紅色,所以被稱為“赤眉軍”。赤眉起義的起因也是饑荒,當時山東地區發生瞭連年的幹旱和蝗災,老百姓連草根樹皮都吃不上瞭,隻有揭竿而起。赤眉起義的領袖叫樊崇,史書上記載他平時喜歡打抱不平,窮苦百姓都很擁護他。你看,赤眉起義和前面說的幾個特征也是吻合的。

其實,不隻是漢代,後世很多農民起義也符合這些特征。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起因是旱災和饑荒,爆發地點是山東地區,起義軍領袖黃巢是一個鹽商的兒子,在當地百姓中很有威望。清朝的太平天國運動,起因是連年的自然災害,爆發地點是偏遠的廣西地區,領導起義的洪秀全、馮雲山等人在當地傳播拜上帝教,吸引瞭大批民眾。你看,農民起義的劇本,是不是都差不多?

重農抑商加劇土地兼並,土地兼並引發大規模移民。新移民地區抗風險能力很弱,官員又容易胡作非為,一旦遇上天災,就可能爆發起義。請選中你要保存的內容,粘貼到此文本框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