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冤死風波亭,10萬嶽傢軍去哪裡瞭?為何沒人給他報仇?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嶽飛的故事,今天給大傢帶來瞭相關內容,和大傢一起分享。
嶽傢軍是自民間小說《說嶽全傳》中傳出來的,說白瞭他隻是民間稱謂,而嶽傢軍的真正名稱是禦營後護軍,也就是說嶽飛隻是這支軍隊的指揮官,並不是說這支軍隊是屬於嶽飛的私兵。這點格外重要,希望大傢能清楚地明白。(說到這兒筆者提一句,民國時期有幾位著名學者說嶽飛是軍閥,到瞭現代還有人跟風黑,但筆者就想問一句,哪個軍閥沒有私兵?還是說嶽傢軍是私兵?)
嶽傢軍巔峰時期有超過10萬人,同時擁有12個番號,其精銳程度遠程同時期的其他南宋將領(比如說中興四將當中的其他三位將領)。這十二個番號筆者已經記不太清瞭,網上查出來的也不敢保證是對是錯,但其中踏白軍,背嵬(wei)軍,遊奕軍這三個番號筆者還是記得很清楚的。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軍隊的開支都是很大的,尤其是戰馬,軍械的消耗更是一個天文數字。而嶽傢軍人數眾多,所以軍備開支也是龐大無比。
那麼,是誰在養活這支軍隊呢?自然是朝廷,是宋高宗趙構。根據史料記載,嶽傢軍內部通過自產自銷(屯田回易)的方式能解決大約四分之一的軍費,剩下的都由朝廷供給。所以說,嶽傢軍根本就是朝廷的軍隊,他不會因為是嶽飛統領就跟瞭嶽飛姓(主要是嶽飛沒有做軍閥的想法)。
嶽傢軍內除瞭嶽飛嶽雲二人之外還有大概10位將領,他們分別是王貴,張憲,徐慶,姚政,寇成,楊再興,董先,牛皋,龐榮,梁興等。但卻請註意的是,這些人雖然是嶽傢軍內的將領,但並不意味著他們都是嶽飛的屬下,相反,這些人雖然在嶽傢軍效命,但他們當中的部分人其實是受朝廷指派而加入嶽傢軍的,這些嶽飛也都知道。

嶽傢軍的骨幹成員是嶽飛從各地收編的義軍,其中以牛皋,董先為首。除此之外嶽傢軍還在歷次北伐途中,接收瞭大量的農民軍,以及山東附近的反抗金軍的普通百姓,但是,這些前文提到瞭,是骨幹但不是全部,嶽傢軍中還是有大概一半的士卒是朝廷撥下來的,所以這些人以及統領這些人的將領都和嶽飛不是一路,他們隻是暫時或者被嶽飛的個人能力所影響,才聽命於嶽飛的。
綜上所述,嶽傢軍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他們當中投機者,反叛者,忠於朝廷者,忠於嶽飛者不計其數。
好瞭,接下來是正文:嶽飛冤死風波亭,為什麼10萬嶽傢軍無一人給他報仇呢?(畢竟還是有很多忠於嶽飛的將領)?
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趙構在謀害嶽飛之前已經做好瞭完全準備。嶽傢軍內,背嵬軍被打亂編入禦林軍,踏白軍,遊奕軍,就地重組編入其他部隊,其餘士卒全部就地解散,嶽飛的所有幕僚也都被解散,所以根本沒人組織大傢。
第二,嶽飛本人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和戰神韓信一樣,有智商沒情商。嶽飛之前因為北伐的原因與文官不和,基本上就得罪瞭大部分朝臣,況且嶽飛是武將,又一向看不慣其他武將的帶兵思想(尤其是劉光世),所以文武百官幾乎沒人給他求情。而嶽飛更是因為多次勸諫子嗣不全的宋高宗立儲,所以得罪瞭大量的皇室宗親,這樣一來誰又會去給他抱不平帶頭打冤鼓呢?
第三, 最後一個原因可能有些出乎意料,那就是嶽傢軍內部的“奸細”出賣。根據史料記載,秦檜等人之所以能憑借“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嶽飛,就是因為嶽傢軍內的幾個將領陷害(作偽證),其中包括王貴,傅選,姚政等(這些本來就是趙構安插在嶽傢軍內部的)。
綜上所述,嶽飛與自己的兒子還有張憲等人被秦檜誣陷致死,而嶽傢軍內部毫無反應的原因就是,宋高宗趙構早在有這個想法之前就已經做好瞭萬全準備,嶽傢軍別說反抗,就連說話甚至繼續存在下去的能力都沒有,又何談替嶽飛報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