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子文化是什麼時候興起的?中國石獅子文化的發展史!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中國石獅子文化的發展史!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石獅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分常見的雕塑品,現代依然會有很多建築,例如寺廟、橋梁、園林等,會在大門口左右兩側擺放一對石獅子。說起獅子,想必很多朋友都會有個疑問,獅子究竟何時傳入中國的呢?據說獅子最早是從西域引入,當時大月氏國曾把獅子進貢給漢朝皇帝,後來獅子還被賦予瞭很多其他的含義,成為瞭一種神話中的動物。石獅子除瞭具有觀賞價值,在古代還有辟邪的作用。下面就來瞭解下石獅子的發展史吧。

一、獅子何時傳入中國
當你行走在神州大地,遊覽名勝古跡,你會發現一對對神態各異的石獅子或立或蹲,或雄踞門口,或把守要津,姿態威風凜凜,氣勢宏偉壯麗。
這石獅,體現瞭中華民族的雄武氣魄,凝聚瞭古代藝術傢的智慧與心血,不愧為古代藝術的瑰寶。
中國並不是獅子的故鄉,神州大地並沒有野生的獅子存在,那麼,這獅子是何時傳入中國,引起人們的喜愛?
據說獅子是西漢時期傳入我國,漢武帝劉徹打通西域,讓這一奇異的猛獸走入中華民族的視線。
到瞭東漢順帝時,西域疏勒國王曾經派使者到洛陽朝貢,給東漢政府的禮物中就有獅子,也讓獅子逐漸被人所熟知。
獅子是獸中王者,對於中國,這動物頗有神密色彩,一傳入中國,便引起人們的極大的興趣。

到瞭唐貞觀年間,西域又朝貢獅子,讓一代雄主李世民龍顏大喜,特命秘書監虞世南作《獅子賦》,當時的名畫傢閻立本還創作瞭《獅子圖》。
獅子自漢朝以來不斷傳入中國,但數量比較有限,幾乎都飼養在皇傢宮苑之內,老百姓是無法看到其真容,這更令老百姓對獅子發生興趣,產生神異感,認為獅子能“食虎豹”的“殊方異物”,於是,民間藝人便根據傳聞,開始創造“獅子”,塑造出的獅子形象與現實中的獅子必然存在許多差異。
藝人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借用傳統的神瑞化裝飾手法表現瞭獅子威武、剛勁與兇猛的形象,並在獅子的肩上添加瞭一雙飛翔的翅膀,有的在獅子頭上加上單角或雙角,身上飾以雲勾紋或火焰紋,以顯示其神靈威猛的一面。
由於給予獅子太多的想像與誇張,讓獅子變得更加神奇怪異起來,稱呼也形形色色,有稱麟麟的,有稱避邪的,有叫神獸的,有叫天祿的,賦予瞭神奇色彩,也演繹出世間不存在的“瑞獸”。

二、大唐雄風的石獅
大約到瞭唐代,隨著大唐的強盛與開放,才揭開獅子的神秘面紗,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傳統的獅子(石獅)。
溯源石獅,從東漢開始流行,在山東嘉祥縣武氏墓石祠前的石獅就是東漢的遺物。
據說1973年在陜西咸陽沈傢村附近出土的一對石獅,專傢考證,認為是東漢時期的遺物,現存西安博物館。
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各代帝王與顯貴們的陵墓前流行雕置石獸之風,於是,這期間出現瞭許多石獅子。
梁代南康間王蕭績墓前的石獅,可以說是那一時期石雕獅子的精品,雕琢精美,石獅高有三米上下,張口吐舌,兩肩刻有飛翅,四腿粗壯雄健,神態威武兇猛,昂首挺胸,傲視一切,突出瞭獅子威猛獸王的神態。
到瞭唐代,在繼承保留東漢石獅的行走形式外,大量湧現蹲坐式石獅,更接近於寫實,肩上的翅膀、頭上的飾角、身上的花紋統統去掉瞭。

表現形式一般是前肢斜伸,胸部挺起,獅頭高昂,雙目圓睜,雄武威嚴。
位於陜西乾縣梁山的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墓地,陵前陳列著一對左右對稱的巨大石獅坐像,獅身高約三米,整體造型呈金字塔形,兩前足前伸,身軀後蹲,莊重威嚴,是唐代石獅造型的精品。
武則天當瞭女皇後,對其母楊氏的墓地進行修繕,其南北東西四門均雕塑石獅。
南門的一對石獅,高約二點五米,是用一整塊青石雕成(與底座渾然一體),雕的活靈活現,那獅子仿佛聽到什麼動靜,停下來昂首四顧般神態自然。
而西門的石雕坐像,據說是歷代坐獅石雕之最,卓越的雕塑技法,誇張中有靈性,把最接近人們視線的前肢和足爪,刻劃得粗壯又精細,筯肉突出,強勁健壯,張口吐舌,似聞吼聲。
唐代遺留下來的石獅,造型渾然質樸,健壯豐美,勁韌堅實的筯肉,氣吐山河的威儀,堪稱我國雕塑史上的傑作,也洞見盛唐崇尚肥美的特點,充盈著健與美。

三、日漸溫順的石獅
唐代的石獅造型,被後世所傳承,到瞭宋代,石獅承襲瞭唐代的特點,形式上也分為行(站)獅與坐(蹲)獅兩大類,那威武昂揚的氣勢逐漸削弱瞭,這或許與宋王朝的崇文抑武的政策有關,行獅的胸部收縮,頭部壓低;坐獅拘謹平和,四肢收攏,缺少瞭那種傲然雄豪的氣運。
但河南開封龍亭大殿午朝門前有兩尊北宋年間皇宮的鎮門石獅,氣軒非凡,造型獨特:這雙獅子高有一丈開外,成年人可以從其腹下躬背穿過。
石獅的脖子上系著彩帶,掛著金鈴,飄綴紅纓,大氣英武。東邊的雄獅卷毛飄髯,威風凜凜,英姿勃勃,目光烔烔有神,足踏繡球,悠然自得,旁若無人;西邊的雌獅,體毛油潤,神態俊逸,雙目微閉,懷抱幼獅,顯得慈祥溫和,更令人尋味的是雄獅胸前鐫刻著“睡獅猛醒”四個蒼勁有力的楷書。
這還有一個傳說:說是北宋末年,靖康之難,金人進入開封,看到這石獅,把石獅的腿打傷瞭(至今那獅腿上還有傷痕)。當時有一位愛國義士,在夜間偷偷修復瞭傷腿,並在石獅身上刻上“睡獅猛醒”四個大字,激勵人們的愛國熱情。

轉眼間,到瞭明清,石獅的風格大變,幾乎看不到那威武雄渾的氣勢與神情,變得日漸溫良馴服瞭。坐獅成瞭主角,幾乎所有的宮殿、廟宇、衙門的大門口,都雕一對坐獅,成瞭一種風氣。
其原因也是因為獅子是獸中之王,是權力的象征,並且大戶人傢也開始流行在門口雕一對獅子。
清代的石獅,大部分一掃過去獅子的雄風,變成瞭一種裝飾門樓的擺設,變得溫順起來。
北京頤和園排雲殿前銅鎏金的獅子,頭上卷毛,胸懸鈴鐺,足踏繡球,像個溫順可親又有點輕佻的哈叭狗,到添瞭幾分可愛。
我們從石獅的演變,也能洞曉一個時代的氣息。
如今,中華民族雄獅崛起,傲立在東方。
作者:陳二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