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蘇武牧羊”為何能千古流傳?蘇武為何堅決不吃羊?

“蘇武牧羊”為何能千古流傳?蘇武為何堅決不吃羊?

時間:2020-02-19 12:12:3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蘇武牧羊”為何能千古流傳?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長久以來,人們都非常敬佩身在匈奴,但是卻從來不肯投降匈奴,寧可在草原上牧羊,也絕不投降,最終終於回到漢朝的蘇武。的確,蘇武的氣節非常令人敬佩,但是畢竟生存是人的本能,蘇武在牧羊的時候可以說是非常艱苦的,也沒有什麼糧食可以吃,他為什麼不選擇吃掉那些羊呢?是因為他的氣節使然,還是有別的什麼原因,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蘇武牧羊

蘇武牧羊想必在現在是一個眾人皆知的故事,它充分地表現瞭漢朝當時的使節,即便是被人所俘虜,也並沒有因此背棄國傢的偉大民族氣節。而故事的主人公蘇武,更是在歷史當中享有盛名,他作為漢朝使節前往匈奴,被匈奴俘虜後拒絕投降。

那麼,蘇武餓得吃野菜,為何卻不吃羊活命呢?

因此被匈奴放逐在北海牧羊,沒有任何的糧食補給。許多人的心中就會產生一種疑問,為什麼蘇武就是餓到,卻隻能找野菜和老鼠來吃呢?蘇武從來都沒有碰過自己養的羊。

這便是為何這個故事能夠流傳千古,蘇武能被後世人稱為堅韌不屈的愛國者,被後人傳頌和學習的榜樣的原因。也正因為他在被流放的時間裡,保持自己內心中的那片愛國之心,他才是蘇武本人。我們從他的具體經歷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2.受匈奴扣押,拒不投降,被流放於北海牧羊

在公元前一百年,匈奴的單於想要通過和解的方式。來結束多年來與漢朝的戰爭,於是派出使節前往大漢求和。而當時漢朝的皇帝漢武帝劉徹聽聞此事,也決定派出自己本國的使節前往匈奴。而蘇武便在此次行動中被任命為正使,張勝被任命為副使,兩人一同帶著大漢的使團前往匈奴。

按道理來講,這是一個達成和平的最好機會,但問題就出來在隨同的副使張勝身上。當時的匈奴內部也存在著很多變數,有人企圖劫持現任單於的母親來進行造反,而張勝也參與其中。隨著這一謀反事件的失敗,由於張勝也參與瞭這起事件,最終連累瞭整個來匈奴的大漢使團,蘇武更是因為此時被匈奴囚禁。

蘇武被囚禁之後,並沒有因為畏懼而投降。即便是匈奴的單於,想盡瞭各種辦法來逼迫蘇武投降,都遭到瞭蘇武一一回絕。見蘇武如此硬氣,單於更是想讓他到自己的麾下效力。於是便下令把蘇武流放到最荒涼的北海,讓他放牧公羊,直到公羊能產奶才可以回去,希望能借此來讓蘇武放棄抵抗。

在當時,北海是匈奴作為流放犯人之地,可想而知生活條件有多惡劣:常年冰天雪地,吃飯更是上頓不接下頓,隻能在被流放的地方尋找老鼠的洞穴。通過挖老鼠洞抓老鼠烤著吃來充饑,有時候找不到老鼠,更是隻能拔野菜來吃。

蘇武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之下,硬生生地撐過瞭長達十九年,也沒有動過投降的念頭。

3.蘇武作為使節,代表著漢朝的形象

蘇武即便是被匈奴囚禁流放於北海,他依然背負著一個身份,那便是漢朝的使節。而使節的作用眾所周知,是代表著一個國傢的形象。使節的所作所為,意味著你在他國時,你的所作所為就代表著整個國傢。

在那起謀反的事件當中,蘇武毫不知情,更別說參與其中。但是作為出使匈奴的大漢使團的主要負責人,即便是你毫不知情,但你的部下參與裡匈奴造反的話,作為漢朝的主要負責人的蘇武,必然牽扯其中。因為這與原本的求和背道而馳瞭,自然而然,單於會將主要的責任歸於蘇武。

再回到之前的那個問題:蘇武餓得吃野菜,為何卻不吃羊活命呢?對此,匈奴人表示:你吃一個試試。

蘇武在流放時期,不吃羊的原因是,羊是匈奴人給他的。而單於讓他放的羊群並不是普通的羊,而是一群公羊。公羊並不會產仔,自然而然數量並不會隨著生出小羊之後增加。假若蘇武因為肚子餓殺瞭公羊來吃,對單於來說就代表著蘇武本人已經承受不住折磨,倘若再繼續對蘇武施壓。已經失去氣節的蘇武,沒有瞭爭辯的可能性,自然而然他就會投降。

如果蘇武知道吃瞭自己放的羊以後,倘若單於過來再次勸降發現羊的數量減少瞭,他說話的口氣便不會像之前那樣硬氣。畢竟你吃瞭不屬於你的東西,這滿滿的都是“套路”。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蘇武並不是普通人,他是被漢武帝親自任命的漢朝使節。他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整個漢朝的形象,尤其他還是前往匈奴的大漢使團的領隊。自然不能做事隨心所欲,更別說做這種有辱於國傢形象的事情。

假若他吃瞭自己放的羊,不用想漢朝本國人民和朝廷怎麼說自己。單單是在匈奴的單於和當地的人都會覺得:原來從漢朝過來的大使就是這個樣子,監守自盜,隻是隨隨便便折磨一下就放棄抵抗瞭。

在北海那個地方,蘇武艱難地度過瞭十九年之後,終於回到瞭自己的祖國,他也因為自己的堅韌不屈而被世人所傳頌。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