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和萬歷都二十幾年不上朝,明朝為何能運作如常?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嘉靖和萬歷為何能二十幾年不上朝!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嘉靖皇帝朱厚熜,大明王朝第11位皇帝,15歲登基,60歲去世,在位45年之久,是大明朝在位時間第二久的皇帝,也創造瞭20年不上朝的記錄。
萬歷皇帝朱翊鈞,大明王朝第13位皇帝,10歲登基,58歲去世,在位48年之久,是大明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同時創造瞭28年不上朝的記錄。
朱厚熜是朱翊鈞的爺爺,這爺倆加起來有48年不上朝的時間,可是大明王朝依舊運轉如常,到底是什麼力量在推動大明王朝的日常工作正常運行呢?

01朱棣建立的內閣制度,成為大明王朝理政的主要機構。
朱元璋為瞭廢除宰相制度,那可是花費瞭很大的功夫,不惜以胡惟庸案作為籌碼,殺掉瞭3萬人之多。此後朱元璋親力親為要自己來處理朝政。
己未,升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學士楊廷和為南京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劉忠為南京禮部左侍郎。故事,南京六部止設右侍郎一員。時廷和掌誥敕,且與忠俱日講,當以次入閣矣。有欲奪廷和之事任者,陰擠之。會劉瑾惡忠講筵指斥近幸,又廷和視詹事篆、忠視翰林篆皆不私謁瑾,瑾衘之,乃授意於吏部尚書許進,遂南京吏禮左侍郎缺,欲會推,恐稽誤,請以廷和、忠往。議者謂進素號伉直,若此類,其阿瑾亦多矣。---《明武宗毅皇帝實錄》
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朱元璋身體的確不錯,勉強能夠處理所有朝政,不過實在是太累瞭。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選擇設立四處大學士作為輔政大臣,他們隻有建議權,沒有決定權,內閣制度的雛形也就這麼出現瞭。

建文帝時期,朱允炆將大學士改為瞭學士,依舊實行朱元璋的政策。一直等到朱棣篡位成功以後,他才真正建立瞭內閣制度。
由解縉、胡廣、楊榮等人參與朝中大事的商討活動,在文淵閣上班,這就是第一任內閣大學士的原班人馬。
宰相的權力太大,而內閣的權力則小很多。他們執行上傳下達的任務,始終都是皇帝的秘書,並沒有宰相的權力。
朱棣是個上進的皇帝,所以內閣大學士的作用並沒有體現出來,可是後世的明朝皇帝難免存在一些不怎麼上進的人,那麼內閣大學士的作用就越來越明顯瞭。
尤其是到瞭明朝中期,明武宗朱厚照時期,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等人撐住瞭局面,逐漸成為瞭帝國的核心人物。
自此內閣大學士基本行使宰相職權,成為瞭帝國的權力中樞機構。而內閣大學士中的首輔大臣,更是宰相中的一把手,當之無愧的大明支柱。
有這麼一套強硬的制度作為支撐,即使皇帝不上朝,權力機構依舊不會出現什麼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嘉靖和萬歷年間,朝廷政務依舊可以運行的原因。

02嘉靖時期和萬歷初期,都有比較強的內閣首輔。
嘉靖皇帝號稱明朝最聰明的皇帝,他15歲登基之前,就要跟楊廷和這幫老臣抗爭,最終獲得瞭勝利。
在他閉關修煉的二十年裡,雖然沒有上朝聽政,可是內閣大臣們每天都會到嘉靖皇帝這邊來報道一下,把一天的事情都說一遍。
而嘉靖皇帝一般是不會說話的,他隻是靜靜地聽著。內閣大臣們匯報完事情以後,大傢相繼提出自己的建議,如果嘉靖覺得哪一條建議不錯,那麼他就會敲一聲給大傢一個回應。
得到瞭嘉靖皇帝的默許,那麼內閣大臣們就知道接下來的工作該怎麼做瞭。所以當時大明朝的權力機構基本就是這麼運行的。
當然瞭,內閣大臣的能力也非常經受考驗。嘉靖年間最著名的內閣首輔那就是嚴嵩和徐階瞭。嚴嵩做瞭15年的內閣首輔,能力十分強悍,雖然是個腐敗分子,可是坐在這個位置上的基本也沒什麼好人。徐階緊隨嚴嵩其後,比嚴嵩正派一些,能力也很強。
萬歷皇帝初期,高拱作為內閣首輔,不過他的人緣不是很好,嘴巴說話又沒個把風的,所以被太後給廢瞭。

此後著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走上瞭前臺,成為瞭大明王朝支柱。張居正做瞭10年內閣首輔,也就是萬歷皇帝登基的前10年。
居正為政,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雖萬裡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國公沐朝弼數犯法,當逮,朝議難之。居正擢用其子,馳使縛之,不敢動。既至,請貸其死,錮之南京。漕河通,居正以歲賦逾春,發水橫溢,非決則涸,乃采漕臣議,督艘卒以孟冬月兌運,及歲初畢發,少罹水患。行之久,太倉粟充盈,可支十年。---《明史》
他實行一條鞭法的改革,使得大明王朝從危難之中逐漸走瞭出來,改變瞭當時大明王朝經濟落後,朝政腐敗的局面。可惜張居正過勞死以後,萬歷朝開始走瞭下坡路。

03萬歷朝後期政務一塌糊塗,萬歷去世24年後,大明滅亡。
王朝能正常運轉,不代表王朝運轉得十分好。嘉靖時期嚴嵩當政,天下貪官污吏數不勝數,明朝的經濟倒退,吏治腐敗,已經到瞭無以復加的地步。
這個時候如果不是張居正做出瞭改革,極有可能在萬歷初年,大明王朝就滅亡瞭。而萬歷皇帝運氣不錯,前10年遇到瞭張居正這個強大的幫手。
於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騖追逐,與名節之士為仇讎,門戶紛然角立。馴至悊、愍,邪黨滋蔓。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訐。以致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光宗潛德久彰,海內屬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構爭,黨禍益熾,可哀也夫。---《明史》
在張居正的努力下,他為大明王朝續命60年之久。可是等到張居正死後,萬歷皇帝親政的時候,一切都變瞭。
萬歷皇帝沒有嘉靖皇帝聰明,卻偏偏要學習自己的爺爺,做一個躲在後宮不上朝的皇帝。結果他並不能很好治理這個國傢。
明王朝到瞭萬歷後期,已經是千瘡百孔。所謂萬歷三大征,不僅沒有合理規劃經費用度,而且純屬粉飾太平的強行征討,沒有任何戰略好處。反倒使得女真族逐漸壯大瞭起來。
萬歷後期除瞭花錢就是花錢,張居正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傢底,都被萬歷皇帝給揮霍幹凈瞭。加上越往後越沒有人願意執行張居正的改革政策,失去瞭重要的舵手,改革自然是以失敗而告終瞭。
這個時候的大明王朝,徹底走向瞭深淵。盡管萬歷皇帝不上朝,明朝依舊延續,可是已經朝著滅亡的邊緣試探瞭。

總結:明朝的大臣,應該是歷代最有脾氣的大臣。
明朝能夠運轉如常,其實多虧瞭那麼多有脾氣的大臣。這些大臣們敢於和皇帝做抗爭,他們利用自己手裡的權力,努力使得王朝運轉下去。
這就造成一個現象,其實明王朝可以沒有皇帝,但是不能沒有一個好的內閣大臣。朱祁鎮被瓦剌人抓走以後,於謙手握大權,抵擋住瞭瓦剌人進攻京城的攻勢,瓦解瞭大明王朝的危機,這個時候明朝皇帝不管用。
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佑樘、朱祁鎮時期的三楊歷任四朝老臣,是大明王朝的支柱。朱祁鎮、朱祁鈺時期的於謙,是大明王朝的忠骨。
朱佑樘時期的王恕、劉大夏,朱厚照時期的楊廷和,每一個都是朝中的中流砥柱。包括後期嘉靖時期的夏言,萬歷時期的張居正全部都是非常有能力的強人。
有這幫人為大明王朝的皇帝保駕護航,大明這艘大船自然不會在頃刻之間就偏離航向。後期有能力的忠臣越來越少,這也是大明的癥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