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和漢朝可以壓著打匈奴 為何宋朝時期他們就問鼎中原瞭
很多人都不瞭解遊牧民族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每一個大統一的中原王朝,都無法繞不開北方遊牧民族這一達摩克利斯之劍,秦朝時,蒙恬三十萬大軍大破匈奴。一直到冒頓單於時期,匈奴首次統一草原後,終於和西漢成鼎足之勢,文景之治後,大漢王朝終於蘇醒,武帝時痛擊匈奴,即使是在東漢末年,曹操玩弄匈奴,也易如反掌,導致匈奴一度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然而到瞭宋朝時期,女真,蒙古則先後問鼎中原,統治瞭人口占絕對優勢的漢人,其中的原因,究竟是為何呢?
秦朝面對的匈奴,其實是戰五渣
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最大的軍事行動,除瞭征服南越,開發南疆之外,就要數命大將蒙恬北上抗擊匈奴,修築長城瞭,此次戰役大體經過瞭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蒙恬北上,繞過瞭匈奴主力所在的陰山和賀蘭山地區,大軍直撲河南地,匈奴分散的部落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河南地被秦軍收復,邊界基本達到趙武靈王時期,本來這已經算是基本完成瞭戰略任務,但蒙恬的意識超乎常人,他敏銳的感覺到,匈奴的反撲遲早會到來,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直接殺奔賀蘭山地區,痛擊瞭匈奴主力,導致頭曼單於被迫撤出七百餘裡。

秦朝之所以取得以上的全面性勝利,除瞭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及蒙恬的智慧外,和當時匈奴自身的實力有很大關系,當時的草原還未統一,匈奴生存在月氏和東胡兩大勢力夾縫中,實力遠不能和後來相比。
漢朝,經濟戰和軍事戰,雙管齊下
漢朝抗擊匈奴的歷史,大傢都耳熟能詳瞭,除瞭軍事上的臥薪嘗膽之外,漢朝最聰明的有兩點,一是通過鼓勵民間養馬,免除三人兵役,將培養騎兵,真正變成瞭全國參與,二是對匈奴實現瞭的經濟上的反掠奪,僅在河南之戰,衛青大軍就虜獲牛羊馬匹數量多達百餘萬頭,之後漢武帝派遣霍去病建河西四郡與金城郡,遷數十萬百姓於此,進一步壓縮瞭匈奴的生存空間,但可惜的是,這兩種方法,在後世的中原王朝裡,再未出現過。

宋朝:收復燕雲十六州
宋朝在對外戰爭的被動局面,從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就開始瞭,柴榮以及趙匡胤兄弟,這三位站在十字路口的君主,先後都有機會抓住命運的窗口,收復故土,但柴榮還沒等到和契丹主力交鋒,就英年早逝,趙匡胤在多次軍事出擊未果的情況下,萌芽瞭金錢贖回燕雲十六州的想法,到瞭趙光義,則更加狼狽,之後的重文輕武,更是讓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軍事羸弱的代名詞。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當時已經開始封建化的契丹,其實力已經遠勝歷史上任何一個遊牧民族政權,已經有瞭代替中原王朝正宗的馬背民族,在占據瞭燕雲十六州後,就已經讓宋朝成為歷史上,開局最難的一個朝代瞭,從這一點來說,把趙匡胤和李世民並稱“唐總宋祖”,也是說的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