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倭寇時常侵擾沿海居民,後來是怎麼剿滅的?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倭寇是如何被剿滅的?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細數中國歷代王朝,無一不將北方遊牧民族視為心腹大敵,而歷朝歷代也不斷修築城墻來抵抗外敵。除瞭北方的外族的虎視眈眈,歷朝歷代也遭受瞭不少來自沿海的侵襲。
自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最開始覬覦中華大地的肥沃與富足,屢次向我們發起侵擾,燒殺搶掠,給中國帶來不少災難。無論是匈奴的“力士盡弓“,抑或是聲稱作用”數十萬控弦之士“的突厥大軍,還有後來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一直都是縈繞在華夏王朝心中的噩夢。

匈奴騎兵
但是,中華民族的邊關之患不僅僅來自於北方草原的遊牧鐵蹄,在帝國漫長的海岸線上,同樣有著嗜血殘暴之徒—倭寇。雖然這類來犯規模較小,但是確如附骨之疽一樣難以盡除,無時無刻都在危害百姓性命和地方統治。

(影視作品中的倭寇)
浪花下的強盜賊寇
談起海岸線上的來敵,相信大傢最為熟悉的莫過於明朝時期的倭寇。但是根據史書記載,最早的倭寇是在13世紀,也就是元朝時期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進行活動。而我國自隋唐時期起,就開始瞭成規模的航海活動。當時國傢一片繁華盛世,萬國朝拜,自然而然也就有數不清的海上運輸和貿易行為。那麼,在倭寇還沒有成形之前,海上就真的是一片平靜瞭嗎?

(韓國電影《海寇》)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不過當時的海盜也並非來自日本,畢竟日本正經歷著“大化革新”,國內一片歌舞升平,百姓安居樂業,自然不會想去幹海盜這個苦差事。當時的海盜大部分來自於古代朝鮮地區,也就是當時的高麗國。相比於日本的安定繁華,當時的高麗飽受戰爭困擾,隋唐兩代都曾派遣大軍征伐高麗,雖然屢戰屢勝,但畢竟遠離政治中心,難以形成有力的控制。
一大群流離失所的百姓不得已隻能幹起海盜的勾當,並且乘著海上貿易的東風以及沒有強力政權的漏洞,在我國目前的環渤海海域以及日韓海域混得風聲水起。除瞭搶劫過往商船以外,這些海盜主要的業務是 販賣人口,將朝鮮半島上的難民販賣至日本或者中國。隨著高麗海盜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倭寇這一更加兇狠的角色才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
倭寇的起源、發展與壯大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有其經濟政治上的原因,倭寇的起源和發展也不例外。一方面,鐮倉幕府時期的日本政府奉行海禁政策,禁止官方和民間船隊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另一方面,雖然日本多餘的勞動力已經能夠嘗試生產農業以外的手工業,但是產量過低,導致價格奇高,甚至不如從中國進口來的便宜。
這種需求導致商人們鋌而走險,即使面臨海禁政策的追捕也想要賺取高額。名義上,他們打著貿易的旗號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但實際上他們又被稱作武裝船隊,專門劫掠東南沿海的中國商船。隨著鐮倉幕府時代的終結,日本陷入瞭更加混亂的南北朝時期,政權支離破碎。倭寇的隊伍也不斷地吸收著浪人、武士或者商人,隊伍更加壯大,裝備更加精良,同時也對海對岸的明朝帶去瞭威脅。

(古代畫像中的倭寇)
倭寇在明初洪武年間對明朝造成瞭很大的破壞。彼時戰亂方才結束,明朝也逐漸從戰亂中恢復元氣,各地的手工業和農業也都在迅速的復蘇。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卻頒佈瞭“片板不許下海”的海禁政策,導致明朝海防線空虛,倭寇侵擾日漸猖獗。
明成祖在位時,日本足利幕府短暫統一日本,並且與明朝攜手打擊倭寇。另一方面,明成祖開放瞭中日海上貿易的禁令,同時大興船舶以及強化海防力量的建設,鄭和七下西洋的寶船就是在這一時期建成的。在明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的大力合作下,該時期的倭寇侵犯程度有所被遏制。

按理說,明朝和日本雙方互通,互相抓賊是一次很好的合作案例,但是偏偏足利幕府就先倒下瞭,日本又再次陷入瞭戰亂。戰亂歸戰亂,和明朝貿易這塊利潤巨大的肥肉卻沒人想丟棄,各方諸侯都想將其收入囊中。在嘉靖年間,這些爭鬥就導致瞭“爭貢之役”的爆發,這也為之後的倭禍打開瞭潘多拉魔盒。
簡述這個事件,就是日本的兩個勢力代表為瞭搶奪貿易權而演變成武裝鬥爭,並且沿路搶劫和殺害明朝朝廷任命的千戶將軍,可以用“兩夷仇殺,毒流廛市”八字概括。這個事件導致的結果也很簡單,就是中日貿易再一次被關閉。伴隨著一大群商人、水手和武士的失業,倭寇帶著更猛烈的力量席卷而來。
據資料統計,明初,從洪武到永樂的57年間,倭患次數共為94次,年平均不到2次;永樂以後到嘉靖之前(1425~1522年)近百年間的倭患記錄次數僅為17次;在嘉靖一朝的45年間,倭患次數猛增到628次,占明時期倭患次數的80%,足以看見這次倭寇的猖獗與瘋狂。

胡宗憲畫像
反擊!明朝抗倭戰爭中的英雄
在嘉靖年間的抗倭戰爭中,不得不提的是胡宗憲和戚繼光兩人,兩人一人為帥,統領抗倭全局,一個為將,戰場上沖鋒陷陣。先說胡宗憲,相對於戚繼光,他就顯得更加低調。明史上對他的評價是“宗憲多權術,喜功名”,這也是他為後世所詬病的原因。他與當時朝中的首輔嚴嵩交好,屢次獻上奇珍異寶,因而飽受言官舉報,這也為淒慘的結局埋下伏筆。雖然為人處世不太光鮮,但是他在東南沿海的平倭過程中確實立下瞭汗馬功勞。
胡宗憲的平倭策略可以粗略分為以下幾點:(1)建立海防線,這主要是針對倭寇 “去來飆忽難測”、“海涯曼衍難守”的特點來佈置的;(2)重用精兵良將,倭寇中的大部分戰力來自於日本武士和浪人,單兵作戰能力強且水性嫻熟。胡宗憲上位後啟用戚繼光和俞大猷,這兩位分別在陸戰和水戰上對倭寇造成瞭沉重打擊;(3)分化倭寇內部勢力,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嘉靖年間的海盜主要是以王直,徐海為首,剿除這倆倭寇巨魁,剩下的就是一些小嘍囉。胡宗憲一方面以開放海禁勸降王直,另一方分離徐海內部勢力,再派軍乘機擊殺徐海本部。至此,王直和徐海兩部的倭寇都被基本消滅,東南沿海的倭患逐漸平息。

(影視作品中的戚傢軍)
另一位名人戚繼光就可謂是聲名顯赫,傢喻戶曉。年少的戚繼光萌傢族職位,親眼見證倭寇的殘暴行為,從小便立下瞭“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遠大理想。伴隨戚繼光的軍隊,叫做戚傢軍,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精銳步兵。戚傢軍憑借鴛鴦陣的巧妙配合,接連拿下岑港之戰,臺州之戰和福建之戰等大小數十場戰役,鮮有敗績。戚繼光的豐功偉績遠不止這些,他編撰有《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兩本並發,在後世廣為流傳。同時他還大力推廣堡壘和火器的使用的,在我國的軍事發展上都留下瞭濃重的一筆。
自此,本文就結束瞭關於倭寇這一歷史主題的分享,也希望大傢能夠對中國古代的外敵有著更多的認識和瞭解,去認識來自不同方向的戰爭,以及認識更多鎮守邊疆的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