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爭霸夫差為何會輸給勾踐?適應時代才能笑到最後!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吳越爭霸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歷史和商業一樣,都有一個觀念轉變的接合點。很多時候,失敗不是自己做錯瞭什麼,而是跟不上時代的變遷。
就像馬化騰說的那句話,你失敗的原因,可能僅僅是因為你老瞭。
今天我們來講一段歷史,這段歷史大傢應該都不陌生——吳越爭霸。發生在春秋後期的吳越爭霸,是歷史上人才輩出的時代,像范蠡、伍子胥、孫武、西施等名人皆出於此。
這次我們把目光鎖定在兩國的老大: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

夫差
君子夫差
春秋後期,吳國和越國都是諸侯國,吳國大約在今天江浙交界,越國則是在浙江中部,兩個國傢緊挨著。
因為是鄰居嘛,為瞭顯示誰更強,兩個國傢就進行瞭幾次戰鬥。一開始是越國戰勝吳國,老吳王含恨而死。之後夫差繼位,為瞭給父親報仇,厲兵秣馬,戰勝瞭越國。
越國被打敗後,越王勾踐為瞭活命,就告訴夫差,隻要允許投降,勾踐願意給夫差當奴仆做牛做馬。夫差一聽非常得意,就不顧別人反對接受瞭勾踐的的投降,安排他給自己奴仆,生病的時候勾踐還給夫差嘗糞便。
除瞭行動上有表現之外,勾踐還把越國第一美女西施送給夫差,讓他貪戀女色。之後勾踐“臥薪嘗膽”,上演反殺好戲,滅瞭吳國逼夫差自殺。

西施
歷史課本上說的是夫差盲目自大,自甘墮落,而勾踐忍辱負重,意志鑒定,兩相對比,誰勝誰負一目瞭然。但真的那麼簡單嗎?
夫差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建議,把越國徹底解決的,算是個自己留瞭個後患。但要知道,那個時候是春秋時期,兩國打仗都要講究禮儀。戰場上一方沒有集結列陣,另一方是不能貿然進攻的。
吳國取得勝利後,允許越國投降成為自己的附屬國,在當時也是符合國際形勢。反之如果把越國人全部消滅,反而要背上罵名,這在當時是件不光彩的事。
春秋歷史跟秦漢之後的歷史還不一樣,那個時候諸侯國的老大,信念是成為霸主,也就是中原諸侯國的領頭羊,類似於武林盟主。而想要成為霸主,必須有武力做支撐。
而武力的體現就是會戰,通過排兵佈陣威懾敵人,使敵人害怕後乖乖投降。所以霸主一般就是這樣收服小國,要是遇到大國之間發生沖突,霸主就去充當調停的角色,就跟今天的黑社會大哥的作用一樣。
夫差的理想是成為齊桓公和晉文公那樣的霸主,吳國想要讓天下的諸侯服氣,就必須集中資源,揮師北上到中原去打仗。這樣才能號令天下群雄。
這就不難理解,夫差接受勾踐投降後,又跑去跟齊國互掐,把齊國打的潰不成軍。之後又接連打服瞭魯國和陳國,把北上可能收到的威脅一一解決。
你看,夫差根本不是盲目自大,而是野心非常大的人,這一系列步驟下來,當時中原地區的老大晉國非常擔心。最終夫差在一次盟主會議上,如願成為中原霸主。

夫差的理想
能夠將邊緣效果發展成中原霸主,夫差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他卻忽視瞭一個問題,就是當時環境的變化,國傢之間的性質已經發生轉型。
那個時候中國已經逐漸從春秋步入戰國,爭霸的邏輯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新的兼並思想登上頭條,成為諸侯國的首選。
那段時間舊的生產關系被顛覆,土地占有權相對分散。有土地就有人口,有人口就有賦稅,就可以養活軍隊,鞏固自己的地位。
所以對土地和人口的控制,就合乎兼並戰爭的邏輯。兼並戰爭的激烈和殘酷程度也遠超過之前的爭霸。
當時吳國陣中,早有人有這樣的覺悟,這個熱就是伍子胥。他明確意識到,戰爭性質的改變,不能還隻是追求霸主的虛名,而是從關鍵利益著眼,解決問題。
可惜,作為吳國最高決策者,夫差的戰略思維依然停留在以前,抱著過時的思維,作著霸主的大夢。後果就是給勾踐留下瞭喘息的機會,最後讓勾踐反殺。
後來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夫差派人和勾踐求和,勾踐直接拒絕,說瞭句:以前老天眷顧吳國,吳國不把握機會,現在老天眷顧越國,越國可不敢錯過。
面對條件的轉換和環境的變遷,決策者應該主動順應潮流,立足現實及時調整戰略思維,先讓自己不失敗,再研究如何變得更強。

勾踐
小人勾踐
接下來再講勾踐,勾踐在很多人眼裡是一位英雄,忍辱負重瞭十年,厲兵秣馬瞭十年,最終笑到瞭最後。
一個從困境中奮起,突破重重困難,率領自己的人民逆襲成功,成為春秋歷史最後一位霸主。他的奮鬥和成就,儼然現實版的雞湯。
很多人感嘆,勾踐身上的堅韌和堅強,一般人很難具備。
不過褪去成王敗寇的外衣,勾踐贏得沒有底線,完全突破瞭人類的道德良知。一個不按規則出牌,最終贏得勝利的人,其實蘊含著的是小人思想。
看勾踐的本性,既是狼子野心。范蠡就說過,勾踐的內心陰鬱,不是一個可以共富貴的人。
早在吳越第一次打仗時,為瞭戰勝對方,勾踐就命令300名囚犯在兩軍陣前當眾自刎,趁著吳軍將士目瞪口呆之際發起襲擊,雖然勝利,確是完全沒節操的做法。
在後面,勾踐借著送糧的名義,將煮熟的稻種送給吳國,導致農田顆粒無收,餓死瞭很多人。當時還盛行遇到天災,國傢之際要互相救濟的人道主義,勾踐絕對是無底線至極。
勾踐做事就是肆無忌憚,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最後逆襲瞭。人們忘記瞭他的陰損,反而記住瞭他的堅韌。這就是歷史的嘆息,勾踐給後人留下瞭一個醜陋的負面榜樣。
當然,勾踐的兼並邏輯,順應瞭當時的時代潮流,最終,勝利者屬於敢於突破道德的人。

時代變遷
同樣是競爭,兩種思維造成在行動上的變化差別很大。
爭霸就是要以德服人,近的國傢收為小弟,遠的國傢去交做人,看誰是老大。兼並就是想把近的國傢吞並,吸收掉資源,遠的打不瞭,先搞外交不幹架。
兼並邏輯的最後,隻能有一個贏傢,就是後來的秦國,開啟瞭大一統國傢。
當歷史運行到春秋後期,像夫差這種要以德服人的霸主,已經沒用瞭,反而是勾踐這種小人的天下。
縱觀歷史的潮流,做的對的人,不一定能笑到最後,但是觀念落伍的人,一定是最先失敗的。
善於用新角度和新觀念去理解和看待這個社會,是當代人必須要學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