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促成“昭君出塞”這樁美談的漢元帝是一個昏君?
在歷史長河中,漢元帝這個人可以說是很出名瞭,那麼大傢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昭君出塞”的美德故事世人皆知,千古傳唱。不過卻很少有人知道,促成瞭這樁美談的漢元帝是一個十足的昏君。
漢元帝的名字叫劉奭(shi),不叫劉爽(shuang)[據小編所知,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字怎麼讀,所以小編在此給大傢科普一番,大傢不用客氣],是漢宣帝劉詢跟皇後許平君唯一的兒子,正是從漢元帝開始,西漢王朝由盛轉衰,一步步陷入宦官幹政、外戚專權的黑暗漩渦之中。

“亂我傢者,太子也”
據史料記載,劉奭是一個仁慈柔弱的人,這對於需要殺伐決斷、講求慈不掌兵的帝王來說是大忌中的大忌!
劉奭還是太子的時候,對於父親劉詢重用嚴苛的法傢思想和法傢人物非常不理解,有一次劉奭陪父親吃飯,就建議父親要多用儒生,以寬仁治國,劉詢聽到兒子的話之後非常吃驚,頓時板下臉,告訴劉奭:漢傢自有制度,就是王道和霸道雙管齊下來治理天下才有成效,那些書呆子天天讀死書,死讀書,連實際情況都搞不懂,就會整天搬出古人“仁德”的大帽子壓人,是古非今,你身為太子,不應該去聽這些無用的空話!
劉奭對老爹的話無動於衷,漢宣帝搖搖頭嘆道:“亂我傢者,太子也”。

宦官幹政、外戚坐堂
漢元帝在位時,寵信宦官石顯,開宦官專權之先河,歷史有記載的最早的宦官幹政就是自元帝始。
有人說,最早的宦官專權不是趙高嗎?別說,還真不是!趙高隻是專權,卻不是宦官,人傢有老婆有女兒,逼殺秦二世就是趙高的女婿閻樂執行的。在漢元帝之前,從來沒有出現過宦官弄權的事情。
至於外戚幹政,就是漢元帝的老婆,皇後王政君幹的好事瞭,王政君把自己傢族裡的人安插在帝國的每一個重要部位,牢牢地控制著權力。王政君還有個好侄兒,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忠臣,名字叫王莽!
正是因為漢元帝對這兩股力量沒有任何察覺和防范,給瞭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發展壯大,才使得二者共同造就瞭古代中國政治最大的頑疾!由是之故,歷史上對漢元帝的評價歷來不高。
昭君出塞、雖遠必誅
雖然漢元帝本人是糊塗蟲一個,但漢朝還是不乏能人的,王昭君和陳湯就是典型代表。
在漢帝國的持續打擊下,漢元帝即位時,北方的匈奴被分化瓦解,分裂成瞭兩個國傢,南匈奴攝於漢朝的強大,向漢朝稱臣,於是漢元帝派王昭君去和親,還封王昭君為[寧胡公主]取安定邊疆之寓意。
北匈奴不滿於南匈奴的歸附,一心要跟漢朝“搞事情”,想在西域踢漢朝的武館。結果不料碰上瞭硬茬,一腳踢在瞭鐵板上。當時漢軍在西域有個軍官叫陳湯,得知北匈奴的行為之後憤怒異常,直接帶著部隊來瞭個“斬首行動”,把單於的腦袋擰下來送到長安去,並且說瞭一句霸氣側漏的話: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比起半生顛沛卻英明有為的父親來,劉奭可謂是含金量十足的昏君一個,拿著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沒繼位時父親就已經看出來他不適合為君,隻是因為對亡妻的追思和愧疚才沒有動易儲的念頭。繼位以後的作為也印證瞭當日父親對他的評價。雖然在對外戰爭中有亮眼表現,但那也不過是繼承祖宗的遺產罷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