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西漢著名的理財專傢,如何評價他的經濟政策?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桑弘羊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桑弘羊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理財專傢和偉大的政治傢、思想傢。他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漢武帝賞識,被委以重任,歷任大農丞、大農令、搜粟都尉兼大司農等要職,統管中央財政近四十年之久。桑弘羊為漢武帝竭盡全力聚斂資財以增強國力,為武帝屢敗匈奴、打通西域、開發西南等奠立瞭雄厚的物質基礎。
桑弘羊的經濟思想承自管子,其經濟思想體現於《鹽鐵論》一書中。

一、桑弘羊宏觀經濟政策的歷史背景及其內容
桑弘羊在任期間始終強調和維護中央集權,並采取瞭一系列的經濟政策。任何一種政策的出臺都有其特定的歷史環境,我們在瞭解桑弘羊的經濟政策時,首先需分析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及其變遷。
西漢初年,由於經歷瞭秦王朝的殘暴統治和連年的戰火,社會生產遭到瞭嚴重的破壞,經濟凋弊,財政空虛,百廢待興。因此,如何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力民力便成為當務之急。漢高祖劉邦總結瞭秦王朝滅亡的教訓,以“黃老無為”思想為指導,作出瞭“與民休息”的正確決策。這一政策的核心就是輕徭薄賦、崇儉抑奢、重農抑商、開山澤之禁任民開發,甚至允許百姓私鑄錢幣等等。這些政策符合漢初的社會經濟實際,因而收到瞭良好的效果。到惠帝時期“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國自倍 ,富厚加之”。
漢朝經過文景之治後,社會經濟的發展顯著,“百姓無內外之繇 ,得息肩於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錢,鳴雞吠犬,煙火萬裡”。但是這種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在武帝時期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弊端,帶來瞭一些新的矛盾。
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增強瞭大地主、大商人的經濟實力,助長瞭兼並土地之風。 漢初三十稅一的輕稅政策使擁有大量土地的封建地主獲益,而佃農給地主要交納十分之五的地租 ,畸輕的田賦和畸重的地租刺激瞭豪強地主兼並土地的欲望,致使“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 ,農民不得不“亡逃山林,轉為盜賊”。 一些大商人憑借實力開山澤煮鹽、冶鐵,甚至鑄幣以牟取暴利,積蓄瞭極為雄厚的經濟實力,他們又反過來大量購置田產 ,兼並土地。
其次,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增強瞭諸侯的勢力,使國傢面臨著封建割據乃至分裂的危機。 諸侯憑借財勢,日益驕橫,“出入擬於天子”,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甚至聯合叛亂 。“七國之亂”就是自由放任政策下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勢力之間尖銳矛盾的爆發。
西漢之初,限於國力財力,對北方的匈奴一味隱忍和親。而匈奴人卻屢次犯邊,漢朝中央政府需要雄厚的財力去平定匈奴。因此漢武帝時,自由放任主義的經濟政策也不適應當時的實際情況,需要的是政府統籌的強硬經濟政策。桑弘羊便是這一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
桑弘羊的經濟政策主要包括: 置鹽、鐵、酒榷,加強中央政策對關系國計民生重要資源的控制。由政府掌握對鹽、鐵和酒類的專賣,增強中央政府財政收入。 食鹽由官方招募鹽民去煮,國傢供應生產工具和發給工資,並統一收購運銷產品。 冶鐵從采礦、冶煉、鑄器到運輸、銷售都由官方或派人完成,各郡縣普遍設鹽鐵官管理鹽鐵事務。禁止民間私自釀酒,酒類由官府釀造並批零銷售。
桑弘羊還創造性地開辦瞭均輸和平準等國營商業企業,使之根據市場供求關系來組織經營活動,發 展國營商業的調控作用,既增強瞭中央財政收入,又平抑瞭市場物價。桑弘羊在各郡國設置均輸機構,將各郡國應上繳之貢物以時價折為當地的土特產品,繳與各郡的均輸機構,由其調運到價格較高的地區銷售,然後以商業收入上繳中央財政。
另外,由中央政府出面,取締私鑄,統一幣制。元狩 四年,漢武帝下令禁止民間鑄造貨幣。把鑄幣權收歸中央。將中央政府制造的五銖錢作為唯一法定的貨幣。 這是一次成功的幣制改革, 取得瞭巨大的經濟效益,中央財政實力得到瞭很大的提高。
二、桑弘羊的宏觀經濟思想
桑弘羊的經濟政策削弱瞭地方諸侯和大商人、大地主的經濟實力,也遭到瞭這些人的強烈反對。公元前 81年,爆發瞭歷史上著名的“鹽鐵之爭”,其內容被編輯為《鹽鐵論》一書。
在這次辯論中,桑弘羊認為:農工商是國民經濟中三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門,“工不出則農用乏,商不出則寶貨絕,農用乏則谷不殖,寶貨絕則財用匱。”桑弘羊堅持工商業對於農業乃至整個國計民生的作用,要求政府調整和安排好封 建國傢農、工、商之間結構的合理性,“開本末之途 ,通有無之用”,達到“農商交易 ,以利本末”的目的。桑弘羊做為商賈的後代,對商業致富格外倚重。他認為各郡國、各大都市之所以富裕繁華,並不是“有助之耕而田其地”,而是“商賈之所臻”。 所以“富國何必用本農,足民何必井田也。”
桑弘羊不僅認為商業可以致富,而且在調劑餘缺方面發揮巨大作用。隻有“財物流通,有以均之”,才能使“多者不獨衍 ,少者不獨饉”。 如果沒有發達的商業 ,則“桔柚不鬻,朐鹵之鹽不出 ;旃 不市,而吳唐之材不用”。

在桑弘羊的經濟政策中,山林、川澤、礦產等自然資源必須歸國傢所有,由國傢統一開發和管理。自然資源是君主所私,就應由國傢加以控制和利用。 如果自由開放 ,則必為豪強大賈所占,對國傢統一構成威脅。 鹽、鐵、酒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最重要的資源,把這些行業的生產和經營控制在國傢手中,由政府來壟斷經營 ,則可以“佐助邊費”以抗擊匈奴的 侵略 ,也能使政府得到極大的財源。
三、桑弘羊的思想來源
為什麼重農抑商的漢代會產生並接受桑弘羊的“重商思想”?這是因為桑弘羊雖然在政 治上繼承瞭法傢的傳統,但在經濟思 想上,既沒有發揚法傢代表人物商鞅的耕戰論,也沒有強調儒傢的倫理道德,而是沖破瞭以維護自然經濟為特征 的重農思想的束縛,用商業觀點看待國傢的經濟管理,從而形成瞭比以往更為明確 的重商觀點。
桑弘羊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從理論上公開否定富國隻有重農的傳統論點。他認為 “賢聖治傢非一寶,富國非一道。” 他特別強調工商在繁榮和發展社會經濟中的作用 ,認為許多地區經濟的興旺主要不是因為務農,而是由於經商 。“燕之琢、薊,趙之邯鄲、 魏之溫、織,韓之榮 陽,齊之臨淄 ,楚 之宛、陳,鄭之 陽翟,皆為天下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也。。。。故物豐者民衍,富 在術數,不在勞身; 利在勢居,不在力耕也 。”商業和農業一樣也是 財富的源泉,國傢又為什麼不能以商業而富強呢 ?
隻有大力發展商業,才能改 變各地貧富懸殊、發展不平衡的經濟狀況,使社會經濟得到改善和加強 。這些在 桑弘羊以前從來沒有人提出過的重商觀點,是桑弘羊對發展商業的信念,是對商業認識的新發展。
桑弘羊經濟思想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古代商業思想影響推動的必然結 果 。早在生產力尚不發達的西周, 就出現瞭市場和商人。 春秋時期,隨著商業的發展,出現瞭范蠡、管仲為代表的重商論者。 范蠡總結出瞭“積著之理 ” , 管仲則第一個把商業法則與國傢的財政管理結合起來。管仲明確提出瞭“倉稟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 ” 的觀點,對商品 流通領域 進行瞭系統 的多方面的概括和總結,這對桑弘羊產生瞭深刻的影響。
在鹽鐵會議的辯論中,桑弘羊多次引用《 管子 》 的論點。要知道,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並不順利,在戰爭頻繁的春秋戰國時期,君王們看重的是充足的糧食和強大的軍隊,秦國更是憑借商鞅的“耕戰論”,實行瞭變法,最終統一瞭天下。商鞅的思想影響也一直延續到漢代 。 漢朝為瞭防止商人對農業的幹擾,采取的也是抑商政策,使得很多人寧願“輸甘食好衣,而不事 貯藏之業”。
但是歷史是向前發展的。西漢王朝在經過文景之治的積累後,出現瞭統一安定的社會局面,這不僅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穩定,也給商業的發展創造瞭有利條件。漢武帝時,政府雖然一開始也限制商業,但商業憑著強大的生命力仍然得到瞭一定的發展,並越來越多的影響著社會經濟。這種歷史的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這種形勢更加加強瞭桑弘羊重商的信念,也某種程度上改變瞭漢武帝本人對商業和商人的看法。
四、桑弘羊經濟思想的評價
歷史上對桑弘羊經濟思想的評價有三種不同意見:一是全盤肯定,高度贊揚 。 比如後魏經濟學傢賈思珊就認為桑弘羊的均輸法是“益國利民,不朽之術” 。 明代思想傢李贄說桑弘羊的均 輸之法,是“國傢大業,制四海,安邊足用之本,不可廢也 。 ”孫中山先生也認為“古今唯桑弘羊為知金錢之為用”。
第二種評價是肯定桑弘羊的理財之術,但對其歷史地位評價不高。這種評價以司 馬遷和班固為代表,他們在《史記》與 《漢書》中,既忠實記錄瞭桑弘羊的理財業績,承認他的政策收到 “ 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 的功效,但卻否定其歷 史地位,甚至不為其立傳 。

第三種意見是批評其思想,否定其作 用。司馬光說桑弘羊“不加賦而國用足”,是 “設法以陰奪民權,其害有甚於加賦 ”。這些從不同立場產生的評價,正好反映瞭歷史上對桑弘羊經濟思想的不同看法。 這些看法不論正確與否 ,都或 多或少地抓住瞭桑弘羊政策執行中的一些 事實。因此我們評價桑弘羊的經濟思想,不能簡單的看表面,而必須以歷史唯物論為準則,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出發。
桑弘羊經濟思想是封建中央集權制早期時代的產物。 西漢政治上的統一與穩定, 要求有相應的經濟措施來保證。這是當時形勢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漢代統治者面臨的歷史任務。 西漢前期采取的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以及重農抑商政策,主要是為瞭防止更多的人棄農經商,是為瞭促進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
西漢前期以強制手段打擊商人,並沒有阻止商人的發展。到漢武帝時,富商大賈 遍佈全國。 這說明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傢如果不能以強有力的經濟措施掌握國傢的經濟命脈,就不可能動員足夠的物質力量去支持國傢在政治 、經濟 、軍事等方面的需要。 漢武帝打擊和剝奪豪強富商的財富,雖然暫時取得瞭一些經濟效 果,但卻對整個社會的經濟生活造成瞭嚴重的破壞,國傢也因缺乏必要的商業流通而變得疲弊。而正是桑弘羊推行以商理財的經濟措施,使得漢朝財政收入增加瞭,老百姓的日子好瞭,漢朝的國防強大瞭。這不能不說是桑弘羊的歷史功績。
桑弘羊打破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提出 “工商富國論 ”,制訂推行瞭一系列發展商業的經濟政策,解決瞭政府的財政需要,也強化瞭中央集權,發揮瞭商業思 想在理財上的重大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桑弘羊的經濟思想和政策是應該肯定的。
桑弘羊建立瞭由國傢統一掌握的官營商業,使得漢朝突破瞭自然經濟的束縛,打通瞭各地 物資流通的渠道,實現瞭早期商品經濟的發展。 在封建社會中能夠出現這樣的理論和實踐,尤為可貴。這些思想打破瞭自然經濟造成的閉塞,推動瞭 商品的流動,使社會生產力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進步。桑弘羊的思想代表著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進步思潮,盡管這種思潮由於歷史的局限性,不能占據整個社會的支配地位,但他的理論和實踐,為後世商品經濟的管理和發展提供瞭重要的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