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筷子的發展是什麼樣的 明朝時期有人因此差一點就沒命瞭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筷子的發展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如果選一些最能夠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物件,那麼筷子一定會榜上有名,相較於西方知道13世紀才出現刀叉(之前都是用手抓的),中國的筷子最少已經作為餐具使用瞭3000多年,而且直到今天還在被廣泛應用。無疑的,心中小小自豪瞭一下。
關於筷子最早的記載是在商朝,《韓非子》中記載商王紂是使用象牙筷子,當然當時的筷子不叫筷子,而是被稱為箸。商王使用象牙箸也被認為是他英明到荒淫的轉折點,當時有個名為箕子的人認為,商王使用象牙箸,就不會使用陶碗,進而會使用美食建造宮殿等等等等,所以這事經常被拿出來批判。其實在商朝箸並不是吃飯的工具,而是用來撈有湯羹的菜,當時吃飯的主要工具還是勺子,這倒是跟現在相反。

到瞭漢朝,箸作為一種餐具已經被廣泛的使用,成為瞭主流。但要註意的是,在漢朝不能兩個人同時夾菜,因為這個動作跟當時收納骨灰時的動作很相似,被認為是不吉利的。這大體就相當於現在不能把筷子豎著插在米飯上,如果你這麼做瞭還屢教不改,那麼一頓皮帶燉肉是少不瞭的。
到瞭唐朝的時候,箸又被開發出一種新的功能,那就是占仆。是的你沒有想錯,就是那種放在盒子裡搖來搖去甩出一個木棍,然後上面寫著“大吉”的占仆,他的前身就是吃飯用的箸。當時很多人碰到解決不瞭的難題,都會去廚房拿出筷子來算一下,其實也沒毛病就是畫風有點不對。
到瞭宋朝箸(筷子)又被賦予瞭新的含義,因為筷子要兩根一起用,所以宋人認為這是一種成雙成對永不分離的美好品德,就這樣箸搖身一變又成為瞭嫁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且在宋代吃飯的時候是左右兩隻手同時使用,倒是跟現在西餐的吃法有些相像,不過宋人拿的是勺子跟筷子。後來南宋大儒朱熹認為左右開弓吃飯不雅觀,提出一個有修養的人應該隻用一隻手吃飯,也就是說拿勺子的時候一定要放下筷子,同理拿筷子的時候也要放下勺子。為瞭防止勺子跟筷子弄臟,筷枕也就應運而生瞭。

到瞭明朝箸被稱為“快兒”,終於跟現在的筷子的稱呼有幾分相像瞭,而且明朝以後筷子的樣式也趨於統一,從以往的各式各樣固定為方頭圓身。方頭圓身一方面寓意瞭天圓地方天長地久,另一方面方頭圓身的筷子放在桌子上不易滾動。而且明朝的時候怎麼放筷子也是有講究的,明初有一位官員跟朱元璋吃飯把筷子橫著放,這被稱為“拱箸”,當時就被定為大不敬,差點連命都丟瞭。

到瞭清朝很多宮廷裡的大人物都使用銀制的筷子,主要目的就是那個各大小說、影視劇中用爛的梗——驗毒。其實銀制品驗毒也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古代下毒一般都使用砒霜,但由於技術限制,古代的砒霜都含有很多雜質,這些雜質以硫化物為主,硫化物跟銀發生反應就會變成黑色的硫銀,也就是說從現代帶二兩提純的砒霜穿越回去就能放心使用,不會被銀筷驗出來。而且筷子還被當作一種樂器,清代乾隆年間流行的清音,主要使用的就是竹板跟筷子。
好瞭說瞭這麼多想必大傢都已經對筷子的發展歷程有瞭一定的瞭解,筷子這種3000多年前的發明,不僅僅是一種用餐的工具,他更承載瞭中國人幾千年的傳統,以及對傢的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