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西漢開國功臣,劉邦的左膀右臂,最後結局如何?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周勃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這句話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傢》常常被後世引用,司馬遷果然有過人的智慧,他總結的歷史經驗讓無數人嘆服。把漢文帝扶上皇位的周勃如果能看到這句話大概會說這就是他的真實寫照吧。
周勃是劉邦的左膀右臂,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大功臣,立下瞭赫赫戰功,劉邦對他是非常的器重,在他去世之前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史記.漢高祖本紀》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劉邦的眼光毒辣,他少有看走眼的時候。在劉邦的最後時間,樊噲作為呂雉的妹夫遭到瞭劉邦的猜忌,劉邦擔心樊噲會成為呂雉的幫手,就把樊噲手中的軍權交給瞭他認為可以擔當大任的周勃。
周勃果然沒有讓他失望,公元前180年,太後呂雉去世瞭,但它的外戚呂傢依然把持著朝政,丞相呂產和上將軍呂祿更是“矯制以令天下”,眼看劉傢的漢室天下就要落入呂氏之手,太尉周勃和丞相陳平在關鍵時刻巧用妙計奪瞭呂氏的軍權,並與諸劉諸侯一起謀劃誅殺瞭二呂,滅瞭呂氏全族,立劉邦之子代王劉恒為帝,史稱漢文帝。
周勃因為從龍之功,受到瞭文帝的重用,一時春風得意。可是後來他卻淪為瞭階下囚,最後在他的封地默默的死去。難道真的應瞭那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嗎?漢文帝果然是個薄情寡義的人嗎?真相到底是什麼讓我們一起去探究吧。

01.周勃帶兵打仗的能力毋庸置疑,可要治國安邦才能就不足瞭,偏偏又不自知。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法國有一個天才數學傢,他叫迦羅瓦,非常的聰明,但性格桀驁。參加巴黎理工的考試時,他的邏輯跳躍使考官感到困惑,在遭受到考官的質疑之後,又不願意做解釋,就遭到瞭拒絕,一怒之下把黑板擦擲向瞭考官。
19歲時他被送進瞭監牢,在入院前他把自己的一份手稿交給朋友保管,他的這份手稿在他去世多年後由他的朋友交給瞭數學院,後來的研究者在之後的半個世紀裡根據他的手稿做出瞭一個新的數學體系:群論。
後來的人對這份手稿評價甚高:再研究150年也研究不完。可惜他本人是沒有辦法享受這份榮譽的。因為他在23歲的時候就去世瞭。他是在決鬥中死去的,當時他和另外一個男人同時愛上瞭一個女人,雙方決定用決鬥決定女子的歸宿,不幸的是他的對手是法國最好的槍手,他毫無意外地中彈身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懂得揚長避短,不要拿自己的短處去和別人的長處比。而周勃就犯瞭同樣的錯誤,他因在戰場上驍勇善戰,帶兵能力強引得劉邦的喜愛,但他做文官的能力卻讓人不敢恭維。
勃不好文學,每召諸生說士,東鄉坐而責之:“趣為我語。”――《史記.絳侯周勃世傢》
周勃不喜歡文辭學問,所以他每次召見儒生和遊說之士,都是面向東坐著,而且很不耐煩地催促說:“快快說完瞭。”
這隻是他生活的一個片段,但從中可以看出他不喜歡文辭學問,並且打心裡看不起那些儒生和遊說之士,所以身邊自然也就沒有什麼謀士瞭。朝堂可是比戰場更兇險的地方,這樣一個人在朝堂上,很多事情他都難以應對。
周勃的質樸和能征善戰在戰爭年代是難能可貴的品質,深得劉邦的喜歡,他的赫赫戰功更是讓他一路從武大夫、虎賁令、威武侯直升到太尉。但到瞭漢文帝時期,漢朝已經成立很多年,國傢需要的是休養生息,需要的是在於治理國傢的才能,而這恰恰是周勃所不擅長的。
漢文帝要對周勃的從龍之功進行嘉獎,但那時周勃已官至太尉,漢文帝隻好封他為丞相。一個國傢的丞相是皇帝的左膀右臂,要協助皇帝處理國傢大事,周勃卻不是一個好學之人,他的才能也無法一直為皇帝出謀劃策。漢文帝當初封他為丞相也是出於感恩之心,但在日後的相處過程中他暴露出來的問題,讓漢文帝生出瞭棄用之心。
在其位不謀其政,又總是拿出一副我是有功之臣的姿態。有一次漢文帝問他:“天下一歲決獄何?”“天下一歲錢谷出入幾何?”周勃不知道,作為丞相,他失職瞭。就算不知道,有智慧也可以化險為夷,但他顯然沒有。同樣的問題,陳平的回答就堪稱經典:“每一個官員都有自己負責的事情,陛下想知道判決案件的情況就可以問廷尉,想知道錢糧收支的情況,詢問治粟內裡吏就可以瞭。”周勃聽瞭陳平應對,想到的不是自己下去之後應該多用心思在政事上,反而責怪陳平為什麼沒有告訴過他這些,陳平回答道:
“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史記.陳丞相世傢》
可惜的是周勃不愛讀書,不知道這句話的含義,或者他明白但他覺得這不重要,他畢竟是有從龍之功的人,黃帝即位他是出瞭大力的。他沒有遠見而且做事缺乏思考,做出來的事就會落下把柄為之後的悲慘命運埋下伏筆。
周勃不當丞相之後來到封地,常常心驚膽戰,害怕文帝會加害他,所以當河東郡的郡守來巡視官員的時候,他就穿上甲胄帶上武器,以防不測。這樣的行為讓人覺得他是對皇帝的不滿,給瞭別人告他狀的把柄。

02.周勃功高蓋主,權勢過重,引起瞭漢文帝的提防之心。
在歷史上有很多從龍之臣,下場都不怎麼好。戰國時期的伍子胥幫助公子光頭得瞭王位,但公子光成王以後,覺得他的功能過剩不好控制,就啟用瞭太宰嚭來分權。
趙匡胤籠絡瞭一幫人來一個黃袍加身成瞭宋朝的開國皇帝,接下來就是論功行賞瞭嗎?並不是,他擔心的是那些人的權利過大,影響他的統治,就來瞭一個“杯酒釋兵權”,輕而易舉地就把兵權握在瞭自己的手中。
周勃他能力不足配不上丞相之位,但他為劉傢的江山立下瞭赫赫戰功,又是漢文帝的從龍之臣,為何就坐不完穩這丞相之位,幾次被漢文帝廢掉呢?
難道是漢文帝的心太狠?其實也不盡然,讓我們來梳理一下漢文帝為何會對周勃下手?
①.在誅殺二呂匡扶漢室的過程中,周勃的號召力遠遠大於文帝
呂太後去世以後,丞相呂產和大將軍呂祿一個把持朝政一個手握軍權,兩個人裡應外合眼看劉傢的天下就要易主,作為劉邦的兒子劉恒隻是一個茍且偷生的代王,想要守護江山卻沒有實力,這時候太尉周勃連同漢室的幾個諸侯誅殺瞭諸呂,迎接代王劉恒成為新的皇帝。
周勃對漢文帝劉恒的恩情不可謂不大,可他在軍中一呼百應這樣強大的號召也讓漢文帝明白瞭一件事,如果有一日周勃背叛瞭他,也有能力讓別的人當皇帝。
這個情景一直就留在瞭漢文帝的心裡,讓他如芒在背,如鯁在喉。這樣的元老重臣,留在身邊用起來不是那麼的得心應手,讓他“免相就國”遠離京城才是上上之選。
②.周勃在和諸呂鬥智鬥勇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城府和隱忍讓漢文帝印象深刻。
周勃是劉邦一手提拔上來的武將,他對劉邦的忠心日月可鑒,但當呂太後拉攏他,問他大封諸呂是否可行時,他並沒有像那些直臣一樣直接表達不滿,而是與他們進行周旋。他成功的避開瞭敵人的鋒芒,一直潛伏到關鍵時期,反戈一擊,成功的輔助代王劉恒登基為帝。
呂太後的狠毒與老辣是有目共睹的,周勃隱藏瞭這麼久沒有被發現,可見他的心機是多麼的深藏不露,而且在與諸呂相處的過程中能夠細心謹慎隨機應變,在騙取呂祿的兵權時精彩的表現,都讓漢文帝覺得這樣的人一旦有異心,將是大患,為瞭能夠把危險扼殺在搖籃裡,此人不可重用。
而且漢文帝的王位並不是名正言順繼承來的,周博一直呆在他的身邊,豈不是天天提醒他,他不是名正言順的接班人嗎。可惜周勃不明白,隻覺得自己勞苦功高,應當要得到文帝的敬重。
03.周勃花樣作死三部曲,步步驚心。
相比較周勃的淒慘結局,同樣的從龍之臣陳平卻得到瞭漢文帝的重用,並且能夠善終,這是為什麼呢?
說到底,周勃會有這種結局,是他本身的原因。
①.周勃討伐諸呂時動機不純,在輔助漢文帝登上皇位後又居功自傲。
同朝為官的袁盎是這樣評價他的:
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方呂後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呂後崩,大臣相與共畔諸呂,太尉主兵,適會其成功,所謂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驕主色。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為陛下不取也。”《史記袁蠱晁錯列傳》
袁蠱性格耿直,他向皇帝進言的這番話有兩個意思:第一點是,在呂後當權時,諸呂把持朝政,但當時身為太尉的周勃手中握有兵權,卻沒有匡扶劉氏的打算,等到呂後駕崩,諸位大臣都要討伐呂氏,他覺得是立功的大好時機才會倒戈一擊。所以周勃隻是一個功臣,並不是社稷之臣。第二點是,皇上對周勃態度恭敬,每次下朝都親自送他出去,周勃不感恩戴德卻得意洋洋,這不是君臣應應有的禮節。
漢文帝雖然一直念著周勃的從龍之功,但周勃居功自傲,這種行為也讓漢文帝覺得非常不舒服,心中自然生瞭棄用之心。

②.膽子不是一般大,敢給皇帝下馬威。
在迎接漢文帝入宮登基的時候,周勃為瞭搶功,在渭橋的時候就進獻瞭天子玉璽,但是漢文帝認為登上皇位應該按照程序來進行,而不能就這樣私下接受玉璽,所以並沒有接受他的這個安排。碰瞭釘子的周勃立馬就進行瞭反擊:
代王即夕入未央宮。有謁者十人持戟衛端門,曰:“天子在也,足下何為者而入?”代王乃謂太尉。太尉往諭,謁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而聽政。――《史記.呂太後本紀》
這個下馬威不可謂不大,這些人這些士兵他們不認你皇帝,但他們認我這個太尉。雖然當時漢文帝忍瞭下來,但這跟刺一直埋在他的心裡。
③.周勃有結黨營私的嫌疑 。
如果周勃願意做個孤臣,漢文帝也許能夠容忍他。但顯然周勃沒有這個覺悟。因為外戚專權,劉氏的江山差點斷送,所以漢文帝對外戚是抱有警惕之心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撥動他的神經。當周勃把漢文帝賞給他的錢財都拿去拉攏漢文帝的舅舅薄昭,漢文帝的惱怒之情可想而知瞭。為瞭防止他在朝中結黨營私,就讓他回自己的封地去瞭。
當時的周勃可能是已經意識到瞭自己的危險,可是他采取的自救辦法讓皇帝更不放心瞭,隻能面對慘淡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