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皇帝隻是信佛,韓愈為什麼要詛咒皇帝短命?

皇帝隻是信佛,韓愈為什麼要詛咒皇帝短命?

時間:2020-02-24 09:54:3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韓愈為什麼要詛咒皇帝短命?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唐朝中期,佛教盛行。陜西扶風縣的法門寺是佛教名寺,寺內有座佛塔,塔內藏有一顆極為珍貴的舍利子——佛祖釋迦牟尼的一節指骨。每隔30年,法門寺會舉行一次開塔儀式,讓天下百姓一睹佛骨之風彩,據說有幸看到佛骨的人都會延年益壽,所以每次開塔都人山人海。

公元819年,正是佛塔開啟之年。這年正月,佛教的頭號粉絲唐憲宗李純派瞭太監杜英奇為首的30人團隊,一手捧花,一手提香油燈,前往法門寺,鄭重的將佛骨舍利迎接進皇宮。唐憲宗先觀賞瞭三日後,再將佛骨依次送往京城各寺院,讓老百姓觀瞻……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這個榜樣還是皇帝,一時間激發瞭長安城百姓的信佛、禮佛熱情。人們奔走相告,拖傢帶口去看佛骨,佛骨成瞭活菩薩,它到瞭哪,人們就跟到哪,每到一處都引發滔滔人流,真是盛況空前。

(唐憲宗李純)

當時,大文學傢韓愈在刑部做侍郎,對此盛況,他扼腕嘆息,寫瞭一篇《諫迎佛骨表》勸阻唐憲宗。在諫表中,韓愈毫不客氣,說上古沒有佛法的時候,三皇五帝都長命百歲;自漢朝有佛法後,很多皇帝信佛,卻不見有長壽的,而且,越是信佛的皇帝,越是命短……總之是說:佛法並不可靠,信佛反而得禍。

諫表中那句“信佛的皇帝死得早”激怒瞭唐憲宗,這不是咒我早死嗎?憲宗當時就要殺瞭韓愈,隻是大臣裴度等人力勸,憲宗才免其一死,卻將他連夜趕出京城,到邊遠的潮州做刺史去瞭。

那麼,皇帝隻不過信佛而已,韓愈為什麼氣憤到罵皇帝短命呢?氣從何來?

氣憤之一:“三教並立”,儒學之衰

韓愈自小讀聖賢書,視儒學為生命,可是,唐朝卻是儒學衰落的時代。

唐以前,人民歷經魏晉南北朝戰亂紛爭之世,對儒傢“修齊治平”的理念漸生懷疑,而宣傳“清靜無為”的道教與主張“來世幸福”的佛教趁虛而入,受到人們青睞,逐漸形成瞭儒釋道“三教並立”的局勢。儒傢已失去瞭兩漢時期的獨尊地位。

(三教並立)

尤其佛教的發展,由於有李世民、武則天、唐憲宗李純的支持,已經從文化侵蝕到經濟: 佛傢廣修寺廟,侵占田地,影響政府田賦收入;大量不學無術、企圖不勞而獲者加入佛教,也不用交租稅;大大小小的佛寺還挖空心思斂財:

比如唐憲宗迎佛骨這件事發生後,各大寺院就找到他們的生財之道瞭,因為老百姓都要看佛骨,但看佛骨是有代價的,要有施舍,要送錢財。這樣做的結果,寺院一次就發瞭橫財;而信徒們呢,富裕之傢舍去一半財產,小康之傢傾傢蕩產,窮人們沒錢施舍,要頭上頂香,臂上燒火,甚至割身上肉,一步三拜表虔誠。一時間搞得烏煙瘴氣,怨聲載道。

韓愈以振興儒學為己任,皇帝卻為佛教的發展推波助瀾,他怎能不氣憤呢?

氣憤之二:藩鎮亂國,唐朝之衰

韓愈所處的時代,是唐朝最為紛亂的藩鎮割據時代。為期8年的安史之亂(755——763年),使大唐國本動搖,變亂結束,唐又陷入藩鎮割據的泥潭,之後連續4代君王,都對藩鎮割據無能為力。

公元815年6月3日清晨,唐中央出瞭件被藩鎮狠狠打臉的事情。平盧節度使李師道和成德節度使王承宗雇瞭一批山賊,全副武裝埋伏在朝臣們上朝的街道旁,當街刺殺瞭主張平藩的大唐宰相武元衡和禦史中丞裴度,武元衡身首異處,裴度身中三劍,所幸未死。

是可忍孰不可忍?唐憲宗李純查明真相後,堅定瞭平藩立場,升裴度為宰相,經略平藩事宜,裴度宿興夜寐,連番征戰,最終讓各藩鎮臣服中央。

可惜,唐憲宗是個虎頭蛇尾的人,平藩之後就覺得萬事大吉,睡在功勞薄上睡大覺瞭;開始貪圖享樂,求神拜佛,以求長命百歲瞭。

韓愈起初以為得遇明主,曾熱血沸騰,參與平藩,屢有奇謀,比如我們所熟知的經典戰役“李塑雪夜入蔡州”,就是韓愈在裴度帳下任行軍司馬時出的主意。另外,韓愈兵不血刃,僅憑一封書信,勸降瞭鎮州的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可是後來,唐憲宗這頭雄獅睡覺瞭,再也喚不醒瞭,韓愈憂心忡忡,因為藩鎮實力不可小視,隻是讓他們臣服,並不算解決瞭問題,終究還是朝廷的心腹之患。

韓愈一腔熱血,可皇帝雄心己死,隻管信佛,這真是“皇帝不急太監急”,如此,韓愈如何不氣憤!

氣憤之三:以文救國,長歌當哭

公元802年,韓愈寫成《師說》,這年韓愈35歲,卻扛起瞭古文運動的大旗。

所謂“古文運動”,不過是韓愈借恢復古之秦漢文學,發出自己的心聲而己。

看看《師說》的主旨,是鼓勵人們拜師求學的,但這裡的“師”,專指儒傢之“聖賢師”,可見,韓愈古文運動目的之一,是想恢復儒傢之傳統地位,反對道傢和佛傢消極避世、不解決現實問題的思想占據人們的頭腦。

韓愈古文運動的第二個目的,是想通過恢復儒學,讓君君臣臣的倫理道德歸位,果如此,那些割據一方的節度使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或能使他們放棄割據,回歸中央。

兜瞭一個圈子,又回來瞭,原來還是救國,文化救國,曲線救國。可是現實殘酷,佛、道之學影響越來越大,儒學振興的聲音越來越弱,藩鎮割據的毒瘤想拔又拔不掉,於是,韓愈的文章裡多瞭悲憤之聲: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傢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這是韓愈被貶潮州,東行至藍田關時,大雪封路,百感交集而作。

盡管文學成就斐然,盡管成為“唐宋八大傢”之首,盡管被蘇軾等歷代文人稱道,

但心中的政治理想愈行愈遠,直至破滅,奈何!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