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明朝的陪都,為什麼明朝末年崇禎不南遷?
為什麼明朝末年崇禎不南遷?下面小編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朱元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農民身份開創朝代的皇帝,原本他是打算把皇位留給朱標的,但是朱標卻英年早逝瞭,最後皇位由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瞭。
朱允炆由此成為明朝第二位皇帝,雖然後來發動靖難之役的朱棣,不這麼認為。靖難之役後,朱棣最後還是率領燕師攻破南京城,從而把朱允炆趕下皇位。至於最後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也是一個謎。

但是在朱棣登基當上皇帝後,他自己認為是正統繼承,說白瞭還是篡位得來的。在朱棣之後,就把大明朝的首都定在瞭北京。其實一開始,朱棣並沒有立馬把首都遷往北京。
根據《明實錄》記載,當時南京還是名義上的首都,永樂六年八月:“己卯禮部議奏巡狩合行事宜。一詔告天下諸司及各處鎮守總兵官知會。一禮部仍行各處,凡有重事並四夷來朝,俱達行在所,仍具本啟聞。其餘事務俱達京師啟聞施行。事有疑礙者,在京合該衙門具奏……”

在這段話中,行在指的是北京,京師則是南京。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重要的事情需要讓皇帝知道,四夷朝貢的就到行在所去,其他普通事務在南京處理就可以瞭。
直到明永樂十八年,北京才正式被稱為京師,南京由此成為瞭陪都。南京作為朱元璋打下江山後根據地,其地位不是其他地方可以比的。朱棣之所以選擇遷都,有“天子守國門”的說法,以此彰顯大明的雄厚實力。

但是南京作為陪都,一整套的行政機構,卻一直存在著。直到崇禎皇帝登基後,南京都還保留瞭行政班子。為何大明朝快要滅亡瞭,而崇禎卻不選擇南遷,非要在煤山上吊。
南京作為當時中國的經濟中心,是富庶之地,其賦稅更是不用說。崇禎南遷到南京,就能夠有翻盤的機會。其實崇禎也是想過這個問題,但是明末的朝堂,留下來的大批東林黨人士,這些人隻會耍耍嘴皮子。

真到瞭拿主意的時候,當時朝堂沒一個人站出來,況且明末時期,那些呆在北京的大臣,早就習慣瞭,不願意南遷。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朝臣積累的大量的財產,南遷等於要放棄這裡的一切。
一旦遷往南京後,這些在京師的朝臣,要和南京的那些臣子搶奪資源,又得重新開始,所以朝臣並不支持崇禎皇帝的。這時的崇禎皇帝孤立無援,並沒有人可以和他商量對策。

等到李自成的農民軍打進北京城時,這時留在城裡的大臣才反應過來,李自成也不是什麼好人。大多數明末臣子的傢遭到起義軍的搶奪劫掠。
其實就算崇禎南遷到南京後,隻要能防住長江流域的一些軍事重鎮,或許還真可以像南宋那樣,茍延殘喘許多年。朱棣在位的時候,或許早就想到瞭明朝或許有一天,會面臨滅亡的一天。

所以朱棣之後的明朝皇帝,一直把南京的行政班子留瞭下來。但是崇禎已經沒有能力實現南遷的這一想法瞭,畢竟明末面臨的內憂外患過於嚴重,朝堂之上又是一團糟。
在進退兩難之下,崇禎也隻能選擇在煤山上吊,讓自己死得有些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