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著名大臣夏言,他是如何一步步上位的?
大傢好,這裡是小編,今天給大傢說說夏言的故事,歡迎關註哦。
夏言,明朝嘉靖年間的第三位內閣首輔,但是其實他的考試成績是非常差的,隻有三甲,在明朝想要進入內閣,學習成績要好是首要條件,那為什麼夏言卻能夠進入內閣呢?那是因為他有著三種獨門武器,這三種獨門武器可以說讓他無往不利,成功得到皇帝的賞識,進入內閣。
由於夏言的考試成績不好,本來他是沒有留京指標的,一般像這樣的成績都是下去地方當一個縣令什麼的,夏言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他不想到地方去當官,他隻想在京城,但是在京城是當不上大官的,成績不好的一般都會被分到打雜的單位去,比如夏言就是被分到瞭一個打雜的機關:行人司。所以後來的人們也稱夏言為夏行人。
原本隻當上小官的夏言還是比較失落的,但是他發現這個部門打雜的對象居然是皇帝,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越靠近心臟的地方,就越能夠得到充足的血液,夏言明顯是懂得這個道理的,就算不能幹什麼,混個熟臉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伴君如伴虎,這份工作機會很多,風險也很大,隻不過夏言卻毫不畏懼,他知道這是自己的機會。

其實他能夠進入行人司給皇帝打雜,除瞭學習成績一般之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長得帥。這點是很重要的,長得帥除瞭好找老婆之外,還很容易升官,很明顯夏言就是利用瞭這一條顏值定理,史書記載:眉目疏朗,除此之外還有一把好胡子,嘉靖雖然是個男人,但是他也不想每天都對著一個讓位倒胃口的人幫自己打雜,所以長得帥就是夏言的第一份武器。
而長得帥隻是基礎的,這點雖說打敗瞭很多人,但是還是得有硬實力,這第二種獨門武器就是:普通話(官話)講得好,而且精通各地語言。這點是很重要的,在那個時候並不是普及普通話的年代每當皇帝召見廣東、福建等地的官員的時候內心都幾乎是崩潰的,因為我聽不懂你說的,你也不知道我在講什麼,真正的雞同鴨講,但是夏言的出現解決瞭這個問題。
夏言雖然是一個江西人,但是卻會自覺地學習普通話還有各地的語言,正所謂“吐音洪暢,不操鄉音”,說起普通話完全沒有帶著地方口音,聽起來很舒服,這樣的人皇帝自然是很喜歡的,而且還是一個人肉翻譯機,隨時隨地跟在皇帝身邊,想不升官都難。
然而這兩種武器都還不是最重要的,他還有這他的絕密武器:特別能戰鬥。我們有理由相信,文官的戰場並不比武將出去打仗要輕松,他們的筆就是他們的武器,特別是在明朝,明朝的言官體系可以說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彈劾體系瞭,但是發展到後來,他們已經不僅僅是彈劾瞭,而是罵人,想罵就罵,為罵而罵,乃至於國傢都快要滅亡瞭,他們還在罵,可以說戰鬥力是非常強勁。
而夏言正是這項武器最強的使用者,要知道當初考進士的時候,之所以被定為三甲,那是因為他的文風實在是太過犀利,考官們都覺得無法接受,但是寫得又的確是太好,所以才給瞭一個三甲的名次,但是對夏言來說,名次不是最重要的,實力才是最重要的,他的特別能戰鬥的武器終於要幫助他取得更高的成績瞭。
嘉靖四年,內閣首輔張璁看不慣這個小小的夏行人,於是組織自己的人向他發動進攻,但是夏行人卻一點都不怕,即使對方是內閣首輔,人多勢眾,每個人一天一篇奏章就能淹死夏言,但是夏言的口才是筆法實在是太強瞭,不管是誰上書罵他,他都能夠即使罵回去,而且能罵得對方無話可說,當初他的朋友告訴他首輔要針對他的時候,他隻說瞭一句:“一起上來就好瞭,能耐我何?”

張璁破迫不及待發動進攻,但是他沒想到張璁在罵人這方面實在是太有天賦,來一個滅一個,來兩個滅一雙,而且猶豫罵得太有水平,下朝的時候罵他的同時看見他都要繞道走,由於夏言的字叫做公瑾,於是某些比較幽默的官員看見他都會打趣到:“公瑾兄,我看你要不就不要叫公瑾瞭,改名叫子龍吧。”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啊。雖然這是一句玩笑話,但是卻能夠體現出夏言的戰鬥力是真的非常強勁。
張璁原本想加大力度對夏言的打擊,誰知道這位兄臺越罵越精神,來多少都不怕,經過瞭幾個月的罵戰,這場文官的戰爭以夏言的全面勝利告終,最終夏言成功進入內閣,而張璁則被辭退,黯然在歷史的舞臺上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