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傢族最後是怎麼取代曹魏的?曹奐被迫禪位後結局如何?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曹奐被迫禪位後結局如何?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我們知道在魏國經歷瞭高平陵之變後,皇權被架空,司馬傢族幾乎把持瞭整個朝堂。不甘屈服的曹髦僅憑一己之力拼死抵抗,最後被當場殺害。
曹髦是曹魏第四位皇帝,“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他所說。

在這以後魏政權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作為大將軍的司馬昭,此時也正在策劃一場更大的陰謀。曹髦死後,司馬昭與大臣臨時決定擁立曹奐為帝,曹奐是曹操的孫子,燕王曹宇的兒子。曹奐之所以被司馬昭立為皇帝,完全是為瞭安撫人心,司馬昭心中早就想自立瞭,但無奈時機還未到。
曹奐當時隻有14歲,面對司馬傢族的處處打壓,作為皇帝的他已經難以扭轉局面,雖然曹奐名義上是皇帝,但實際上已被架空,完全淪落為司馬傢族的傀儡,就這樣曹奐當上瞭魏國最後一位皇帝,在位五年。

公元260年,曹奐登基的第一年就拜任大將軍司馬昭為相國,冊封為晉公,還賜給司馬昭十個郡,並加受就錫之禮另外,曹奐還對司馬傢族的子弟們都一一追封,司馬昭受封時還假裝極力推辭,最後才勉強接受。曹奐追封司馬傢族並非他的本意,而是實屬無奈。
司馬昭雖然大權在握,但苦於沒有驕人的戰績和聲望來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而司馬昭正好看到瞭蜀國這個好機會,借蜀國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公元263年,魏國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實力不斷提升,司馬昭認為此時正是攻打蜀國最好的時期。他為瞭提高自己的聲望,立刻出兵進攻蜀國。此時的蜀國已經不再是當初那的強盛。當年關羽大意失去荊州,導致後來北伐時期沒有充足的糧草補給,再加上劉備為報兄弟之仇與吳國交戰,實力不斷下降,到夷陵之戰後蜀國就一蹶不振,實力大不如從前。
在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後,蜀國也隻有薑維才能勉強維持局面。蜀國自古以來就易守難攻,由於蜀道蜿蜒崎嶇,地勢險要自古都是兵傢必爭之地,薑維把守的劍閣要道有著做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
魏將鄧艾不得不避開此處,率奇兵偷渡陰平,就這樣,鄧艾率領幾千精兵,長驅直入直接攻打成都,後主劉禪軟弱無能,立馬開城投降,至此蜀國正式滅亡。

司馬昭成功滅瞭蜀國自己的實力和名望由此大振,並且得到不少朝中老臣的支持,司馬昭見時機一到,就準備順水推舟,打算實現自己的陰謀,準備改朝換代。
公元264年,司馬昭以皇帝的名義晉升自己為靖王,但意外的是,司馬昭離皇帝之位就差最後一步時,就突然中風而死。可惜他最終還是沒有當皇帝。
公元205年11月,司馬炎要曹奐被迫前往金墉城居住,曹奐出城的時候,太傅司馬孚與他別離時,拉著曹奐的手淚流滿面的說:他到死都是大魏的忠臣。這句話在曹奐看來也是對於這個皇帝最後的尊重瞭。(西晉代魏後,司馬孚被封安平王。晉武帝司馬炎對他十分尊寵,但他並不以此為榮,至死仍以魏臣自稱)

可以想象,作為亡國之君的曹奐,確實太可憐瞭。司馬昭死後他的兒子司馬炎接替瞭他的位置,司馬炎效仿曹丕取代漢室的做法,逼迫曹奐禪位給他,司馬炎改年號為晉之後,魏國正式滅亡。可憐的曹奐當瞭五年的皇帝,最終還是沒能守住祖輩留下來的江山。慶幸的是,司馬炎不僅放過瞭曹奐,還對他很是善待。
小編認為司馬炎之所以善待曹奐的原因無非這些:
其一:曹丕取代漢朝時做瞭一個好榜樣
其二:曹奐一直以來被司馬傢族控制,構不成威脅
其三:曹奐是禪位於司馬炎有利於穩定局面

天下分久必合,280年西晉統一全國。
退位之後的曹奐日子很清閑自在,302年,曹奐去世,終年57歲,後來被追封為元皇帝。由於曹奐仁離世的時候正趕上八王之亂,對於曹奐的後人沒有官方記錄。
作為一個國傢的亡國之君,曹奐是幸運的,他沒有做無謂的反抗。相比每天提心吊膽的君王生活,也許平平淡淡的日子正是他所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