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文人墨客都比較推崇李廣?卻不怎麼待見衛青和霍去病?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文人為何推崇李廣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王昌齡的《出塞》想必大傢應該很熟悉瞭,詩中的“龍城飛將”所指的正是中國西漢時期一位非常有名的將領——李廣。
而歷朝歷代,都有許多文人騷客寫詩懷念贊頌他,李廣的名氣雖然很大,但是人們普遍認為,他在歷史上的戰績比起同時代抗擊外敵的將領衛青、霍去病,要遜色得多,衛青霍去病尚且沒有成為後世詩人筆下的常客,何以李廣會得到如此之多的贊譽呢?

李廣的祖先是先秦時期非常著名的將領李信,李傢世代都是精於箭術,百步穿楊更是不在話下。在《史記》中有載,李廣臂力驚人、善於騎射,打獵時誤將石頭看作老虎,一箭射去,箭頭入石三分,可見其神勇。
漢文帝十四年時,匈奴進犯漢朝邊境,李廣從軍抗擊匈奴。李廣憑借著超絕的箭術殺瞭不少敵人,被任命為漢中郎。後來李廣又奉命輾轉於各地守衛城池,一生雖然致力於抗擊匈奴,保傢衛國,但是一直都是苦戰無功的狀態,一直沒有被封侯授爵,因此也有瞭“李廣難封”這個成語。

不過李廣有一件事卻一直被後人詬病,那就是他在晚年跟隨衛青攻打匈奴時,衛青命他帶領一支軍隊迂回前進,在指定地點與主力軍合圍,活捉匈奴單於,可是因為迂回之路曲折難行,軍隊又沒有向導,李廣帶隊迷瞭路,耽誤瞭合圍時間,以致衛青孤立無援對抗匈奴單於,雖然擊潰瞭匈奴,卻讓單於逃跑瞭。
事後,衛青詢問李廣迷路經過,以便些戰後總結,呈報漢武帝,可是李廣三緘其口,衛青無奈便要拿李廣的部下前去問罪,被李廣阻攔,李廣答應會親自去受審。李廣對自己的部下們說,自年少時起便與匈奴對戰七十餘次,好不容易能與單於交戰,卻被大將軍衛青故意調我走迂回繞遠的路,而我又偏偏迷瞭路,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如今已經六十多歲瞭,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於是拔刀自刎。

要說起衛青故意讓李廣走遠路是確有其事,但這並不是衛青的主張,而是皇帝的意思,皇帝認為,李廣年齡大瞭,而且從來不是福將,根本不想讓他去,但禁不住李廣軟磨硬泡、再三請纓,於是在出征前特意囑咐衛青不讓李廣與單於正面交戰。衛青這才下瞭調令,讓李廣迂回繞遠,最終讓李廣也因此憤懣自盡。
李廣的兒子知道此事後,認為此事是衛青暗中作梗,便將衛青打瞭一頓,衛青對李廣心中有愧,便將此事壓瞭下來,不想再提。可是衛青的侄子霍去病卻不依不饒,為瞭替衛青報復,一箭射死瞭李廣的兒子。

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將這些故事一一都記錄瞭下來,言辭之間對於李廣也多是推崇,對於衛青、霍去病兩人的作為也顯得不那麼贊同。這是因為司馬遷對於李廣的個人崇拜,說起來司馬遷算得上是李廣的“鐵粉”瞭,他不僅處處為李傢說話,替李傢抱不平。就連他本人被處以宮刑,也是因為李廣之孫李陵投降匈奴後,他替李陵說話,得罪瞭漢武帝。
司馬遷如此推崇李廣,卻對衛青霍去病言語之間流露出不屑也是有原因的。李廣是名門之後,出身正統正是司馬遷這種史學傢所青睞的人,而衛青是奴隸出身,霍去病是私生子,身份低微這些都不為正史所容。因此司馬遷的好惡才在《史記》表現得如此之明顯。

而歷朝歷代的詩人們更願意在詩中懷念李廣,一是對他的敬佩,二則卻是同情。欽佩李廣多年來一直堅持抗擊匈奴,保傢衛國,盡管未能封侯授爵,但也是一位非常難得的英雄將領。古人們對於在戰場奮勇殺敵的將士們的好感都是很大的。
同時他們也是同情李廣為國傢鞠躬盡瘁,但是卻落得瞭這樣一個悲慘的下場,這讓那些空有滿身才華,一腔熱血但卻無處施展的遷客騷人們難免產生瞭一些感同身受的味道,因此李廣在他們的詩中更是多次出現,以表達自己心中壯志未酬的憤懣。

對於像衛青、霍去病這種年紀輕輕就已經封侯拜將的將領,詩人們對其雖有贊譽,但卻認為他們在朝中都有不小的關系,屬於外戚階層,並不是文人們喜歡的那種從一介平民一路打拼最終成功的典范,在他們身上也無法得到那種相同遭遇的悲戚感,因此相比於李廣,詩人中少有人懷念他們。歸根究底,其實就是因為悲情的英雄人物總是更容易讓人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