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呂之亂是平亂還是奪權?呂氏集團為何落敗?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諸呂之亂是平亂還是奪權?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諸呂之亂是西漢時期一場重大的政治事件,史書描寫的是正義的大臣們不滿呂氏胡作非為,所以鏟除瞭呂氏。但是有一部分人認為這一場政治事件並不是所謂的平亂,而是打著平亂的借口來發動針對呂氏的政變罷瞭。對此我們瞭解一下這時期的經過,看看諸呂之亂到底是正義的還是骯臟的?呂氏為什麼會落敗?
西漢初年的政治格局
目前史學界的專傢、學者都認可漢朝是繼承秦朝的,其正統地位、合理性都是得到承認的,但是在當時並沒有得到承認,對此我們可以采訪一下當時人的看法。
大話:你怎麼看漢朝的統治?
蒯通(勸韓信造反的人):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誰追上就是誰的,他老劉(劉邦)不過是拳頭硬一點罷瞭(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宋昌(漢文帝小弟):秦國失其政,群雄並起,想當天子的人多瞭,隻不過這位子被老劉坐瞭(出自《史記·孝文本紀》)。
在當時人眼裡,老劉是靠誅不義、行威德、持鋒(兵器)爭奪帝位的,其他人隻能臣服於他。也就是說漢朝是建立在屍山血海上的,地位並不是很穩固,一旦有一個槍桿子比老劉還要硬的人,那老劉未必就能坐穩皇位。而且史書還有記載,“有功不得受封諸將,即相聚謀反”(出自《留候世傢》)。意思是什麼?意思就是原本跟著老劉(皇帝)混的人,現在得不到封賞,所以他們想著再選一個“老劉”出來。在當時君臣關系十分脆弱,皇帝靠大臣去打拼天下,大臣指望著皇帝給封賞,一旦那一環出問題,那都會引發武裝沖突。
老劉為瞭穩坐皇位,他一方面廣封宗室諸王(讓諸王防范著那些山高路遠的土皇帝),同時又大力提拔軍功集團(大概有60萬人受益,數據出自《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劉氏宗室變強,那麼老劉傢的位子就穩,同時為瞭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老劉還提拔瞭昔日的老革命,並且與他們定下瞭“白馬之盟”。內容很簡單,你們(軍功集團)給我一個承諾,承諾非劉不王。我也會回報你們,承諾無功不得封侯。這個利益蛋糕分配的很完美,我劉氏當王,你們都當候,我們世世代代都這樣下去(國以永存,愛及苗裔)。

因為有著利益關系,所以劉邦非常信任他的老哥們(沛縣故臣)。以至於有瞭這樣的對話:
呂雉:蕭何死瞭,那誰來取代他?
劉邦:曹參。
呂雉:曹參死後哪?
劉邦:王陵,但是王陵比較憨包,所以要陳平輔佐他。同時周勃比較忠誠,將來如果劉氏地位不穩,那麼必定是他來主持大局,就讓他來當太尉吧。
劉邦非常信任這幫老哥們,甚至都可以讓周勃當太尉,要知道在太尉手握軍權,是重中之重,終秦一朝都沒有任命太尉。這一政治格局安排的挺好(外封功臣(宗室藩王),內依列侯(軍功集團)),可以有效避免呂後專權。要知道呂氏有著外戚、功臣雙重身份,《高祖功臣候者年表》中記錄瞭143個封侯的功臣,其中有倆是呂氏的(呂澤、呂釋之),而且這兩位大佬都是帶過兵的大佬,從屬他們的小兵、低級將領、封侯者也不少。可能大傢不知道呂氏有多厲害,我給大傢稍微科普一下。

史書關於呂澤的評價是“復發兵佐高祖定天下”,幫高祖定天下這一字眼隻出現過蕭何、陳平、張良這三位大佬身上,這就說明在當時呂澤的功績並不比這三位大佬好多少。不過呂澤死的早,劉邦的防范工作也沒派上用場。但是呂傢的臺柱子(呂釋之)還沒倒哪,劉邦還是要提高警惕的。在這種情況下劉邦試圖廢太子,結果呂釋之直接把張良劫走瞭,說“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皇帝想廢太子,你是我這條船上的,你還能高枕無憂嗎?於是張良就給呂釋之出瞭個主意,並且親自上書建議皇帝慎重(張良退隱後首上書,份量可想而知)。迫於呂氏的勢力,老劉隻不過是防范外戚而已,到死也沒廢瞭太子。
劉盈一死政治格局被打亂
軍功集團防范著外戚,皇帝外封藩王、內依功臣,地位穩穩的。劉邦死後呂後還一直堅持撮合呂氏女和劉氏諸王的姻親關系,而且一直在提高列侯的待遇,比如讓列侯爵位世襲。原本是好好的,但是劉盈死後,政治格局瞬間就被打亂瞭。皇帝年幼呂後幹政,但是呂後沒有可以依賴的人啊,呂傢的兩位大哥都去世瞭,誰來支持她?在這種情況下呂後隻能依靠娘傢人,開始逐步封呂傢人為王,於是就有瞭這樣的對話:
呂後:我想封呂傢人為王。
王陵:不行!非劉不王!
陳平:行!
周勃:行!
王陵:我靠,你們賣我??背叛白馬之盟,你們還有臉去地下見高祖嗎?
陳平:你確實挺有骨氣的,我們不如你。但是我們要看著呂後,不能讓江山改姓,所以你靠邊站吧。

呂後初次試探就已經得出自己想要的瞭,她可以封娘傢人為王,但是不能碰陳平(相權)和周勃(軍權),畢竟人傢讓你體面,你別太過分瞭。後世抨擊呂後大肆封呂傢人為王意圖取代劉氏,這一點不對,因為她前前後後就封瞭五個,而與此同時封瞭8個劉氏王,所以不存在刻意去針對劉氏宗親。呂後原本打算扶持娘傢人,希望能與軍功集團、劉氏諸王達成一個共存的平衡格局,但是沒想到這批人一上來就開始奪權,結果就導致瞭以下後果:
1:審食其開始染指相權,控制瞭中朝宦官、朝政,陳平的權力受到威脅。
2:呂產、呂臺成瞭將軍,分別控制南、北軍,周勃的權力受到瞭威脅。
3:同時呂氏對劉氏諸王的策略發生改變,從原本的共存變成瞭脅迫。趙王(劉友)、梁王(劉恢)不忍心淪為呂氏的傀儡所以自殺瞭,其他藩王都對呂氏十分警惕。
這一番安排的影響十分大,但是呂後又不得不這樣安排,因為她時日無多瞭。為瞭讓呂氏坐穩外戚的椅子,她必須要讓其他利益集團認可呂氏的地位,逼死趙王那都是殺雞儆猴。她臨死的時候就已經預料到結局瞭,因此她敬告呂氏子弟大臣們要造反,你們一定要牢牢掌握軍權,千萬不要離開權力中心。做好一番安排之後呂雉留下瞭遺詔,命呂產為相國、呂祿女為皇後。

原本陳平的權力隻不過是受到瞭威脅,但是現在權力直接被呂產奪走瞭,而且南、北軍都在呂傢人手裡,下一任皇後也是呂傢人。呂後造反瞭嗎?沒有,呂雉的安排中沒有任何一點有謀反的跡象,隻不過是吃香太難看瞭,她隻考慮自己傢人瞭,絲毫沒有考慮劉氏諸王和軍功集團。所以我始終不認為諸呂之亂是一場正義的平叛,隻不過是利益分贓不均,以至於兩手空空者掀桌子罷瞭。在這種情況下掀開瞭一場政變,在這一場政變中不得不說呂傢人腦子都短路瞭,呂傢不亡都沒天理。我們來看一遍政變流程:
宮廷政變
1:齊王劉襄率先發難,起兵攻打呂國,並且投書於其他諸侯王說自己是殺那些不配當王的人(呂氏)。
2:朝廷派灌嬰(軍功集團)去平叛,不得不說這是非常失敗的,因為他直接屯兵滎陽然後等著呂氏倒臺。這就看出呂氏的政治智商低下瞭,這種事你怎麼能讓外人來幹哪?還分兵給別人,真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
3:陳平、周勃開始爭奪南、北軍的軍權,他們通過酈寄騙來瞭呂祿的兵權。在這裡提一下呂思勉和傅樂成都認為諸呂並沒有造反之心,呂傢自始至終都沒有陰謀造反,相反一直是軍功集團在密謀政變。呂祿的姨媽聽說呂祿交出瞭兵權,氣不打一處來,直接說我們呂傢要完蛋瞭。一個女人都能看明白,但是呂祿就看不明白,呂傢不亡真沒天理。

4:賈壽通過各種消息探明瞭灌嬰要和齊國合謀誅殺呂氏,所以把這消息傳遞給瞭呂產。呂產一聽這事就急瞭,想趁自己地位還有著合法性解決掉反動派。但是這消息被曹窋知道瞭,並且透露給瞭陳平,這事說明什麼?1:呂傢密謀能力太差勁,消息走露太快瞭。2:曹窋很有可能是臥底,而且他和陳平那些人是一條船上的,軍功集團還是一條心對抗外戚的。
5:周勃迅速前往北軍,但是連門都進不去,隻能派人假傳聖旨。這就說明什麼?1:北軍根本就不認可他,呂氏並不是人人喊打的賊。2:軍功集團實力強大,甚至都能假傳聖旨。
6:周勃拿著呂祿交出來的軍印、皇帝控制北軍,史書記載周勃說支持劉氏的漏左臂,這一點太可笑瞭。漢朝是更卒制,全民服兵役,在這種情況下士兵們隻認軍印、聖旨,靠威望控制北軍這件事可信度極低。
7:封鎖呂產進宮,這個時候呂產並沒有得知呂祿已經交出瞭北軍軍權,所以自己向虎山(宮)前進。
8:周勃騰出手來,撲殺瞭呂產,之後迅速清理呂氏勢力。諸呂之亂就此告終,軍功集團成功戰勝瞭外戚。

後續
呂氏權力交出來之後軍功集團殺瞭皇帝(後少帝),理由是涉嫌不是前任皇帝(劉盈)親生的,這一點挺可笑的,說白瞭就是斬草除根罷瞭,搞的那麼冠冕堂皇幹啥。而在這之後軍功集團扶持漢文帝上位,扶持理由就是漢文帝娘傢弱小,漢文帝容易控制。如果不是漢文帝手段高明,恐怕他就是傀儡,外戚專權就會變成所謂的權臣專權。我始終不認可諸呂之亂是正義的,這是一場非常骯臟的政變,但也無濟於事,事情已經發生瞭,而且軍功集團贏瞭。隻不過呂傢輸的不怨,那個政治手段太低瞭,跟軍功集團(陳平、周勃)根本沒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