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古代有社會保障嗎?首個有社會保障記載的朝代是哪個?

古代有社會保障嗎?首個有社會保障記載的朝代是哪個?

時間:2020-02-28 08:19:2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古代有社會保障嗎?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中國的社會保障機構和體系,雖然在我國先秦時期就出現瞭,但他們與其他機構相混淆,並沒有形成獨立機構,而且著墨特別少,負責機構叫什麼都不知道。真正的社會保障機構是從佛教進入中國之後才開始建立的。

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瞭第一個有確切歷史記載的社保機構

南朝齊武帝蕭賾長子、文惠太子蕭長懋和同母弟弟竟陵王蕭子良二人都信仰佛教,心懷仁念,便建立瞭“六疾館”。“六疾館”同樣沒有確切時間,隻是預估建立於公元492年之前。真正有明確歷史記錄的乃是鮮卑族政權建立的醫署。

北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在501年建立瞭醫署,負責給老百姓看病、給藥。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元恪的父親就是偉大的政治傢孝文帝,而且元恪繼位也充滿瞭復雜性。

孝文帝改革是一場眾所周知的漢化運動。孝文帝在公元499年33歲的時候病逝,次子元恪即位。元恪為啥能繼位?其原因就是孝文帝對其大哥心生不滿。

影視形象的拓跋恂

太子元恂穿胡服而被其父逼得自盡

元恪的大哥、太子拓跋恂(元恂)因為天氣熱而穿瞭胡服,由此破壞孝文帝的“漢服”政策。為此,拓跋恂受到嚴厲訓斥。元恂非常害怕,便從都城洛陽跑到瞭守舊勢力的大本營、舊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孝文帝一聽,更加生氣瞭,因此,命人對其進行拘捕。拓跋恂逃到平城後,在守舊大臣們的攛掇下公開反對孝文帝。孝文帝正走在征伐南齊的路上,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刻召見元恂,親自和弟弟元禧打瞭十三四歲的元恂一百多棍。元恂養傷就養瞭一個多月,之變便在平城被囚禁,497年15歲時被賜死。

次子元恪繼位後繼承並深化瞭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因為其篤信佛教。在漢化同時,取消瞭子貴母死的制度,對外積極擴展,對內則開始關註民生問題。所以,才在501年能有如此義舉。

至此,醫署制度一直流傳下去,對後世影響達千年。從中央層面影響瞭太醫院,從民間則有惠民藥局。惠民藥局從北宋末年開始出現,一直到清朝都存在。

中華民族概念不容質疑

中國自古就存在漢族和他族競爭的問題,從商周時期就有這樣的記載。南北朝時期更是混亂,我們漢族受到重大損失。這個歷史不能忘記,但更不能誇大化描述。

我們也有民族間互相學習、影響的好案例。例如趙武靈王有“胡服騎射”、北魏孝文帝“漢化運動”。唐朝更是這種融合的典范!

自從蒙古滅宋、滿族滅明、辛亥滅清以來,隨著西方民族的觀念的誕生,民國時期為瞭反對西方特別是日本利用“民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激化民族矛盾。

包括梁啟超、顧頡剛、傅斯年等歷史大傢在內的人根據我們中國的特點,促進瞭“中華民族”的形成。

自從這一個概念一出來,就在和狹隘的極端主義作鬥爭。然而,網絡普及後,一些人逐步接受一些1880年以後日本人的觀念。他們不斷地否定“中華民族”這一概念。利用中國人中的各民族間的矛盾,不斷地擴大,還美其名曰地說還原歷史。

像什麼“南北朝動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剃發易服”等,歷史課本上又不是沒說,用得著你每天無時無刻地重復、渲染嗎?其實不是別人不知道,隻是以此為借口破壞“中華民族”而已。

隋唐的慈善機構再次擴展為朝廷行為

隋唐時期,佛教講究“三福田”信仰,例如《優婆塞戒經》。“三福田”包括福田和悲田,悲田就是慈善佈施給窮苦人,那麼你就得到瞭福報,而且是最大的福報。

唐太宗

佛教講究先種悲田,再種福田,福田是什麼呢?一是報恩田,即為供養父母、師長、諸佛;二是功德田,即為供養一果羅漢至佛。

隋朝既有“悲田院”的記載,那麼,其行為必然隋朝建立之初或者南北朝末期。畢竟隋朝建立時間不長。例如隋唐時期的德美(585-648年)立志要繼承師父的悲田、敬田。隻不過因為上述原因,隋唐時期的“悲田院”到瞭唐武宗之後就收歸國有瞭。

北宋建立後,繼續繼承“悲田院”性質的福利機構,例如在京師設置瞭東西福田院,1063年添加瞭南北,四院各能收養300人。然而,這些都並非系統建設。南宋時期更是零散,但因為其統治地區過小,根本無法代表中國朝代。

金國為瞭與南宋進行競爭,也對北方進行改進。元朝統一天下後,因為蒙古人少,在治理上雖然架設得很好,但實際統治力比較薄弱,效果並不好。真正將福利機構和政策進行統一架構的是明朝,可以說,明朝是古代福利機構建設最好、最系統的時期。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